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盛家父子的争论不过是此次新政派危机下的一个缩影,而更为严重的,是让不少支持新政派的中低层官员产生了蠢蠢欲动的想法。
他们多数抱着哪方强势站队哪方的规则,在新政派与保守派之间来回横跳。
甚至更有借助新政之名,施敛财之举,也算是让新政派的好名声臭了一部分。
外加‘反攻倒算’的风浪越发激烈,整个统治阶级内部将近七成以上都联合了起来,抵制韩某人的‘监察制度’,新政派的溃败似乎在所难免。
所有人都没想到,一年前还作为全国主政的新政派,在改元的上半年就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滑铁卢。
眼瞅着要被逼上绝路,剩余的韩党中坚派开始各显神通,通过不同的手段保起了韩某人。
在韩党和新政派眼中,只要韩某人能够挺过这一劫,那么大宋的未来就有希望。
而到了七月份,新政派近六成的官员彻底改旗易帜,奔赴向了保守派的怀抱,一时间敌我攻势彻底转变,新政派到了危机存亡的关头。
六月九日,作为中间派的核心之二,司马君实和苏子瞻再也不能稳坐书局。
看到局势越发糜烂,二人共同上奏,表明了立场,坚定的站在了韩某人一方。
随着越来越多的前新政派大佬的下场,让局势又一次平衡下来,双方如同斗牛一般,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这让初即位的神宗皇帝陷入了一种迷茫姿态中,毕竟原本好好的朝政,在改元的第一天后,就爆发了党争。
这种突然袭击和激烈的矛盾,让神宗皇帝压抑的不得了,也明白了先皇的手段和帝王心术。
七月初,被后世记录的‘押班事件’爆发,保守派为主力的‘台谏’二院,张开了獠牙,将目标指向了新政派和韩党的真正幕后大佬——韩章。
御史台率先开炮,新晋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章,说他自嘉佑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
神宗皇帝未曾想到王陶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将矛头直指宰执之首,这完全是要和新政派撕破脸。
尤其是王介甫等人能够在朝廷内稳步推行新政,多赖于韩章、富彦国等人的力挺和协助。
若是今日将韩章罢免,那明日整个形势就会彻底糜烂,新政派怕不是能把文德殿掀翻了天。
为此,神宗皇帝坚持保住韩章,而且他明确知道王陶实为诬告,随即为了表明立场,将王陶罢职。
此事一出,保守派也不再保留,一日一小参,五日一大参,将整个朝廷中枢搅得一团乱。
见情况有些失控,神宗皇帝的内心已经将‘台谏’两院判了死刑,正准备露出帝王手段快刀斩乱麻将两院废黜,韩章主动站了出来给神宗皇帝解围。
韩章在英宗皇帝的永厚陵复土后,卸掉了‘山陵使’的职务,并且当朝提交‘请辞’,宣布自己不再入中书门下办公,坚决辞位。
神宗皇帝深感对于韩章的愧疚,数次挽留皆被对方推辞,便决定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及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并在韩章入宫奏对时数次落泪,心怀内疚的说道:“侍中(指韩章)一定要离开,今天已经降制了。”
“还请侍中保重身体,他日仍旧为民请命,为国为朕分忧。”
似乎还是觉得此举不妥,神宗皇帝大笔一挥,下旨在东京兴道坊赐他一座宅第,擢升其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加封参知政事。
这一下子,属于韩家三代全都入阁拜相了,韩章虽然退出了朝廷中枢,但是却作为‘使相’坐镇地方。
所谓‘使相’乃是唐宋时期一种官职名。
唐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
宋初沿用,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
像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就是这种情况。
这让东京府的所有人都感叹韩家深受皇恩,即便是韩某人惹出了如此滔天祸事,连累韩章这位祖父,朝廷和官家还是愿意厚赐他们。
而韩琦却主动辞退所授两镇,表达自己仅愿意兼领淮南节度使。
正在这时,驻守韦州方面的折克柔、折克行兄弟传来急报,西夏擅自发起突袭,一举攻占韦州东北屏障溥乐城。
边境局势气氛骤然紧张,朝廷上下与神宗皇帝不由得忧虑起来。
为此,韩章主动请缨,在尚未外放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兼陕西四路经略使。
消息传出,整个汴京城都震动不已,想不到已经年至六十高龄的韩章竟然要亲赴西北坐镇。
这让不少人,尤其是曾经经历‘庆历新政’的老战友,以富彦国和欧阳文忠为首,纷纷上奏恳请神宗皇帝收回成命。
但得到的结果是韩章主动请缨前往西北,这让所有人都沉默起来,不明白韩老爷子为何如此拼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国公府内,此刻人来人往,可谓相当热闹,刚刚请辞外放的韩老爷子,以及正式进入宰执之列的韩师朴,当然还有‘闯祸篓子’韩明都位列其中。
除了他们,还有韩老爷子旁的儿子与女儿也在厅堂内听话,不过他们现在只能侍立一旁,看着韩章,以及前来劝说的富彦国、欧阳文忠几人。
“老夫真不明白事情怎么就闹成这个样子?!”
“若说真有问题,那也该是这小子外放,与汝何干?”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