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0-120  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而狭的伤口环境是其理想的繁殖环境。人体一旦感染了这种病原体,便会引起极为严重的肌强直症状,并由此引发出各种致命的并发症,致死率可高达百分之三十至五十。

    在没有特效抗毒素的古代,这个数字还能再翻一倍,说是绝症也不为过。

    “原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 110-120(第4/18页)

    中风痉候。”年轻军医正琢磨着赵良行的话,便见刚才出手的同僚再次半跪在病人席前,提起旁边的柳叶刀,竟直接将他辛辛苦苦缝合的伤口再次割开。

    他不由瞪大双眼:“你干嘛……”

    “伤口过深,必须彻底清创,不能就这样缝合。”李明夷径直打断他的提问,以刀锋轻轻扩开伤口,直至露出新鲜嫩红的肉芽组织。

    他将拆下的粗线丢在一边,继续以盐水冲洗伤口。

    桑白皮搓成的缝合线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外伤治疗中颇有一席之地。但对于厌氧的破伤风梭菌而言,这种缝合方式无异于给它们盖了张保护伞。

    将伤口彻底开放后,李明夷站起身来,将目光投向同样陷入沉思的赵良行,郑重其事地开口:“赵公,我想建一间单独的营帐,专门用来监护这种重症病人。”

    虽欣赏于这位后辈有话直说的性子,可这短短一席话还是让赵良行惊得够呛。

    现下虽打了胜仗,军资仍是吃紧,单独拿出一个营帐来照料少部分病人,未免有些奢侈。

    他不得不慎重:“必须如此?”

    李明夷肯定地点点头。

    “中风痉症的病人畏光、畏声,随时可能因外界的刺激而犯病,这里人员混杂,对病人的恢复极为不利。他在这里发病,也会吓到其他伤员。”

    这一点倒是提醒了赵良行。

    随军多年的他见过数起同样的症候,李明夷说的正切中这种疾病的要点。

    然而即便他应准此事,现下还有成百上千的伤员等着他们医治,又要从何处抽调人手去管理那些重伤的病人呢?

    “你说的也有道理。”他为难地望着满营等待救治的士兵,刚刚还在为此事发愁,“只是现下人手实在不足,恐怕不能再分派出去。”

    李明夷若有所思地环顾一周。

    长安光复后,虽有一批新的军医应召入伍,但他们之中有外科经验的并不多,更遑论重症监护了。

    人员问题可比场地棘手多了。

    正当他陷入冥思苦想中时,忽然听见一道熟悉的声音伴着轻快的脚步跨过帐门,自背后传来。

    “听闻军中医官短乏,裴某及门下弟子愿协助治疗,略尽绵薄之力。”

    李明夷豁然转过身去。

    天光明明照在门口,刚刚从牢狱中被救出的裴之行带领着一众官医大步踏来,饱经风霜的面孔带着久别重逢的微笑。

    “一别近年,又见面了,李郎。”

    看着一道道熟悉的身影向他们靠拢,李明夷的唇角也随之展开。

    他将目光再次转回正准备答谢的赵良行,难得露出些许笑意:“我们的帮手来了。”

    听到这句语焉不详的话,裴之远和其他官医彼此对视一眼,都猜不出他又在打什么主意。

    “几位来得真是及时。”

    赵良行会意地抚掌而笑,随即向李明夷微微颔首:“你只管放手去做,此事由老夫向将军禀明。”

    虽还是一头雾水,但既然来了,裴之远便不打算端着博士的架子,很快带领门生加入了治疗的行列。

    直至傍晚,饭点休息的一刻间,几人才有空和故人谈起近日之事。

    他们因不肯为安禄山治疗眼疾,这一年都被关押在长安地牢中。本以为再无重见天日的机会,没想到竟真的等到了长安光复的一日。

    说来不过三言两语,其中的波折艰辛却实在不是言词能表述的。

    至于此前在地牢中的争端,彼时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也便尽数泯于相逢一笑。

    “我们本是想投靠王思礼将军麾下。”裴之行坦然说起,“后来听婴城说起,朔方军军营更短人手,我们便转道来此,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李明夷当即了然。

    香积寺一战中,王思礼将军部按兵待命,直至最后才进入战场,伤亡是最少的,因此军医处的压力也不算重。

    郭子仪现在为联军元帅,自然顾及不到这些微末事宜;仆固怀恩又和王思礼不对付,肯定不愿低头开口。

    谢望主动将人推来,倒很符合其一贯作风。

    “对了。”裴之远似是想起什么,“今日赵公提到,你究竟要做什么?”

    对方是第一批接受了手术室概念的医生,李明夷也不打算向他们卖关子。他放下手中的碗筷,开门见山道:“我想在这里建立一个战地重症监护室。”

    战地重症监护室?

    这个闻所未闻的说法,令裴之远微微一怔。

    “你的意思是将病重的士兵放在一处照顾?”

    这个名字倒不难理解,但单凭这一点,就能将人治好么?

    看出他们眼中的疑虑,李明夷饱含信心地颔首。

    十九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场,一位貌不惊人的英国护士提出将战地中重伤的病人集中监护管理。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措下,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