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起点就在延安  郑律成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南京的民房小院,朴健雄在家里正在吃饭,郑奉恩给他端上一碗汤。
    朴健雄问:“律成怎么还没回来啊?”
    郑奉恩:“办留学的事不是那么容易吧。”
    朴健雄:“我是说,上海战事吃紧,他又是去前线慰问部队,我怕他有什么危险,到现在迟迟不回来,我担心有什么变数。”
    郑奉恩:“金九主席请你去,有什么事吗?”
    朴健雄放下碗:“他还是希望我能参与临时政府的工作,协助他筹建光复军,并到临时政府宣传委员会去任职。”
    郑奉恩:“金九主席对你一直很赏识,你是怎么想的?”
    朴健雄:“我也在考虑这件事。毕竟金九先生与我相识多年,交情很深,他到中国20多年了,一直坚持朝鲜光复大业,令人敬重,不好回绝。不过,我想等律成留学的事情确定下来之后再给他一个答复。”
    郑奉恩:“临时政府已经迁到重庆了,到时候我们也要去重庆吗?”
    朴健雄:“看看再说吧。”
    在杜君惠家的客厅这边,杜君惠鼓励的说道:“你有这样的决心当然好了,但也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郑律成:“我明白。”
    杜君惠:“但是,你的音乐特长不能丢掉,可以把革命的文艺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郑律成:“冼星海就是我的榜样。他说,最伟大的音乐家一定要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最伟大的作品一定会在拯救民族危亡的决战中诞生!”
    杜君惠:“这话不错。革命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搞暗杀和冲锋陷阵都是为革命为民族而战。同时也必须想到,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无论从事哪种形式的斗争,都要有组织纪律观念,都要服从组织领导。你还记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吧,一切行动要听指挥。想上战场的愿望是好的,想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也对,但都要从现实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只凭爱好,只想按照个人意愿行事。”
    此时郑律成对杜君惠话里的含意并不是十分理解,但对那片新天地的向往已经让他按捺不住了,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延安。
    郑律成说道:“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用为我担心。”
    朴健雄这边正在在看书,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郑奉恩在晾衣物……
    郑律成拎着提琴走进院子:“姐姐,我回来了。”
    郑奉恩看到弟弟轻松欢快的样子,迎上去问:“你可回来了,你姐夫还担心你出了什么事呢?”
    郑律成笑着:“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朴健雄放下书:“律成回来了。”
    郑律成走进朴健雄房间:“姐夫,我没事,挺好的。”
    郑奉恩也走进屋来:“这么说,留学的事情办好了?”
    郑律成:“我不去了。”
    郑奉恩和朴健雄都愣了。
    朴健雄:“你说什么,是你不去了,还是去不成了?”
    郑律成笑着说:“是我不想去了。”
    朴健雄诧异:“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坐下说。”
    郑律成落座后说:“没什么,我想好了,我不去意大利了,我准备去延安。”
    郑奉恩惊讶地:“你说什么呢?怎么又冒出个延安来了?你……见到教授了吗?”
    郑律成:“见了,我跟她说好了,我不想去意大利了,留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等把日本人打败,朝鲜光复,我再去。”
    朴健雄:“你是不是在说胡话。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朝鲜光复这是说着玩的吗……律成,你怎么又突然想到去延安了?”
    郑律成:“其实,去延安的想法不是今天才有的,但留下来参加抗日是我临时做出的决定。在此之前,我也曾听靳山大哥,杜大姐他们说起过延安,但那时对延安只是一知半解,听杜大姐讲了那么多延安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我来中国苦苦寻找的那条路,它的起点在延安。”
    郑奉恩:“去延安你能做什么,延安在哪?远吗?”
    朴健雄:“延安在陕西省北部,离南京远得很呢。不过律成,你突然做出这种决定,为什么也不事先跟我们商量一下呢。”
    郑律成:“我想,你们是会同意的。”
    朴健雄:“你怎么知道我们就会同意?”
    郑律成:“我去延安就是投奔共产党,去参加八路军啊。姐夫不也是中共党员吗,去延安你不会反对的吧。”
    朴健雄:“我不反对,但你总不能说走就走吧?”
    郑奉恩:“律成,听姐姐一句话,不要想一出是一出,延安能比意大利好吗?”
    朴健雄:“奉恩,我不反对的理由是,如果律成真的是去参加八路军,我们应该支持。”
    郑奉恩:“抗日的部队到处都有,干嘛非要跑那么远去当兵?”
    郑律成:“姐姐,八路军跟他们不一样。”
    朴健雄:“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一支革命军队。十年前,我和若山兄等率领一百多人的朝鲜连参加南昌起义,那是中国共产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起义,但起义后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围攻,我们跟着朱德的部队转移到广东,又参加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也失败了,而且损失惨重,朝鲜连的人活下来的不多了。李奎光和杜大姐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他们俩的结合还是周恩来拉的线……部队被打散后,我跟若山兄就辗转来到南京、上海,聚拢起失散的义烈团成员,办起革命军政干部学校培养朝鲜抗日人才,继续从事地下抗日斗争。”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