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范仲淹和晏殊  视频通古代各朝老祖宗都疯狂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范仲淹vs晏殊你想过哪种人生?】
    范仲淹和晏殊齐齐抬头:天幕讲的是他?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激动!自天幕开始认真讲解的除了帝王,也就一个诸葛亮了。
    这代表什么?能让天幕细讲的不是名留青史就是遗臭万年,就他们自己而言,再不济也不能是坏事啊。
    【晏殊是范仲淹的领导,公元989年十月一日,范仲淹出生】
    【晏殊比范仲淹小两岁,范仲淹是看图写话第一人,爱操心的行动派。】
    【晏殊是自带松弛感的职场红娘,两人年龄差不多,但同人不同命。】
    【晏殊七岁被誉为神童,14岁被皇上特赐同进士,从此进入官场。】
    “十四岁就进士!天才啊,也不知是哪朝的,另一个范仲淹应该也不遑多让吧?”
    【而范仲淹这边,一岁生日刚过,父亲就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这么惨?”
    “那这孩子肯定就是长大之后有一番作为的!”
    “你怎么知道?”
    “话本都这么写,那叫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于是他的母亲谢氏抱着两岁的范仲淹,嫁给了一个山东籍的朱姓小官。】
    【范仲淹被继父改名朱说,到了继父家里也不宽裕,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读私塾。】
    【母亲就给他找了一个寄宿学校,他在寺庙里一边干活一边学习。饿了就煮一锅粥,在外面冻硬了就用筷子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腌咸菜下肚,这就是断齑画粥的由来。】
    “可怜见的,还是个孩子啊。”
    “能有吃的就不错了,大家都这么过来的。”一读书人手拿着书说道。
    “天下贫富不均,若他将来出人头地,也不枉这一遭。”
    【1011年放寒假回来,范仲淹看着当兄弟们花钱大手大脚,就跟他们说这些钱得买多少本书啊。】
    【堂兄弟说要你管,你都多大了,还花朱家的钱。】
    【谢氏把他拉回家,跟他说了所有事情,原来范氏家族容不下的他,山东这边的朱家也没把他当成自己人。】
    【一过完年,他泪别母亲,临走的时候没拿朱家一分钱。他发誓要混出名接母亲享福。】
    “好!有志气!”
    “说不拿就不拿,小子口气不小啊!”
    【这一年,范仲淹22岁,去应天府求学】
    【来到应天府,日子也不好过,大冬天看书犯困了,就用冷水浇脸。粮食不够就拿硬粥充饥。】
    【而晏殊这边呢,宋真宗皇帝非常喜欢他,有多喜欢呢?他带着17岁的晏殊去泰山封禅。】
    【后来父亲去世了,丧期未满就被皇上叫了回来,不久母亲也去世了。皇帝硬是留着不让他走,可谓是相当器重。】
    “这可真是受宠啊!”
    “连封禅都带着去,啧啧……”
    “等一下!我记得这个真宗是不够格还要上泰山封禅的那个真宗吧?”
    “好像是……就那个把真宗名号搞臭的那个?”
    赵匡胤:那个晏殊最好是个有本事的!毕竟宋真宗不怎么样,他喜欢的大臣能好到哪去?
    【1022年,宋真宗驾崩。13岁的仁宗继位,这个年纪根本把持不住朝臣,于是晏殊提出让刘太后垂帘听政。皇帝和太后都很满意,给他升了官。】
    【把这边的范仲淹,历经四年苦读,27岁一举中第,当了一个小官之后,就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
    “嘿!我就说,这小子有志气吧!这不?一举中第!”
    “还挺孝顺,没忘了自己的母亲。”
    “切,他要孝顺怎么不把他继父也接过去享福?”
    “你这人!”
    “怎么了?他花的不是朱家钱?功成名就就把自己父亲忘了?”
    【但他依然清贫,据说他升迁之后,因为囊中羞涩,把家里唯一的一匹马卖了当盘缠,他带着一家人徒步赴任。】
    【升任之后呢,上表朝廷名字改回了范仲淹。】
    【1026年母亲病逝,他在应天府守丧。当时,晏殊在应天府做知府,慧眼识珠,邀请范仲淹在应天府学校任职。】
    【在范仲淹的治理下,书院火了。1028年,40岁的范仲淹在晏殊的推荐下去朝廷当上了皇家图书馆馆长。】
    【在朝的第二年,19岁的宋仁宗率领文武百官给刘太后祝寿。】
    【范仲淹不想自己去,也不想让大家去,他一脸看不惯说了一番,而晏殊听完之后,却是汗如雨下。】
    “这孩子还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再不愿意也不能当面就这么说出来啊!”
    “为官之道,不就应该圆滑些,不想去称病也可,怎么就……”
    【最后刘太后的生日宴照常举行,而范仲淹却被贬到地方。】
    大家已经猜到了,敢对皇上太后如此,仅仅被贬都算轻了。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