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四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泪湿红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以诗为戈,传递和平希望之光



    杜甫听后豁然开朗,更加坚定用诗歌传递力量的信念。



    他内心激荡,决心以诗歌为媒介,将世间苦难与希望传递给更多人,让困境中的人们看到曙光。



    交谈正酣,年轻小和尚端着一盘新摘鲜果进来,果香瞬间弥漫开来。



    小和尚恭敬地行礼后,轻声说:“师父,这位施主远道而来,尝尝寺里的果子。”



    杜甫微笑致谢,小和尚退下。



    走出禅房,杜甫在庭院踱步,瞧见一位中年妇人正带着年幼的孩童在佛像前虔诚祈福。



    妇人面容憔悴,神色哀伤,眼中含泪,她的双手紧紧合十,仿佛要用这一动作将所有的祈愿都传递给上苍。



    那孩童一脸懵懂,却也学着母亲的模样,双手规规矩矩地合十,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模样十分惹人怜爱。



    杜甫心中满是悲悯,上前轻声与妇人交谈。



    妇人哽咽着诉说,丈夫在战乱中被征,生死未卜,她只能带着孩子来寺中祈求平安。



    杜甫听后,心中一阵刺痛,转身对老和尚说:“大师,目睹此景,实在令人痛心。这战争究竟为何而起?无辜百姓为何要承受如此苦难?”



    他对战争厌恶至极,急切想从老和尚处探寻根源与阻止苦难的方法。



    老和尚微微点头,目光平静而深邃:“施主,战争源于众生的贪嗔痴。上位者贪欲作祟,妄图扩张领土、掠夺资源,嗔恨引发争斗,愚痴让他们看不到战争恶果。百姓看似无辜,实则也是往昔共业感召。因果循环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回响。就像目犍连救母,其母生前悭吝不布施,种下恶因,堕入饿鬼道受苦。目犍连神通广大,也只能通过盂兰盆节设斋供佛,借佛力和众僧功德救母。这便是因果不虚,唯有善法才能化解。”



    杜甫深受触动,意识到战争背后是无数因果交织,上位者的贪嗔痴让无辜百姓承受恶果。



    他叹息改变之难,却更坚定为苍生发声的决心,对受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争发起者的愤慨以及对自身使命的认知愈发强烈。



    杜甫追问:“依大师所言,个人善举在庞大因果循环中能起多大作用?比如这妇人祈福,能改变因果吗?”



    他渴望听到希望,知道自己和苍生的努力不会白费。



    老和尚缓缓道:“每一个善念、善举都如黑暗中的明灯。妇人祈福体现善念,不仅慰藉自身心灵,还会影响周围气场。若世人皆心怀善念,从自身做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逐渐改变世间因果走向。就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的典故,给孤独长者听闻佛陀说法后,一心请佛陀到舍卫城。他重金买下只陀太子的花园,以黄金铺地建精舍。只陀太子被其诚心感动,贡献园中的树木。这一善举让舍卫城众多百姓有机会听闻佛法,开启智慧,种下善因。后来只树给孤独园成为佛教弘法重要场所,无数人受益,这就是善因引发的善果。我们当下救济苍生、以诗歌唤醒世人,都是在种下善因,以待善果。”



    杜甫听后,对善念的力量有了深刻感悟。



    他意识到个人善念虽小,却能像火种点燃更多人的善念,改变周围环境。



    自己虽为一介书生,但以诗歌传播善念,或许也能在世间燃起希望之光。



    他激动地说:“大师之言,让杜甫茅塞顿开。杜甫当以笔为戈,用诗歌唤起更多人的善念,为世间和平安宁尽力。”



    此刻,他内心充满自信与坚定,仿佛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人们心怀善念,世间再无战争苦难。



    日暮西山,余晖洒在古寺飞檐,给古寺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更显庄严肃穆。



    杜甫意识到时间不早,不舍地合上古籍,起身向老和尚告别,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



    他恭敬地说:“大师今日教诲,杜甫铭记于心。日后若有机会,定当再来聆听大师教诲。”



    老和尚微笑相送,叮嘱道:“施主一路保重,愿你心怀善念,不忘初心。”



    杜甫走出古寺,回望古寺,它在夕阳映照下宛如一幅永恒的画卷。



    此次古寺之行,让他领略历史文化,对人生有了新感悟,仿若在迷茫中寻得明灯。



    带着珍贵收获,杜甫踏上新旅程。



    此后,他每到一处,便将古寺的经历与感悟分享给他人。



    在客栈之中,他与往来的旅人讲述因果循环、善念力量。



    旅人们有的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表示认同;有的面露沉思,显然被杜甫的话语触动了内心。



    在市井街巷,他向百姓传播和平希望的理念。



    百姓们围聚在他身旁,眼中满是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听着杜甫的讲述,交头接耳,互相传递着这份希望。



    他的诗歌也融入这些感悟,变得更加深刻。



    在目睹百姓受战乱之苦后,他写下“战火烧不尽,苍生苦难言。善念心中起,和平终有天。”的诗句,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呼吁人们心怀善念,追求和平。



    这些诗句在民间迅速流传,许多人被诗句中的力量触动,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传播善念。



    有一次,杜甫在路边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披风披在老人身上,并拿出一些干粮递给老人。



    老人感激涕零,颤抖着双手接过,眼中满是感激。



    杜甫则微笑着说:“老人家,这不过是一点善念之举,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丝温暖。”



    此时,杜甫想到了古寺中老和尚的教诲,心中明白,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开始。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