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太空话语权上,我们或许能扳回一城。”
此言一出,会议桌周围泛起细碎的低笑。
“你能确保样本里有地外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斯考特不放心的问了一句
约翰伸手松了松领带,嘴角扬起惯有的弧度:“总统先生,就算样本里没有 ——”
他顿了顿,露出一副神秘莫测的笑容,“我们也可以让它‘有’。”
国防部长轻咳一声,将视线从文件上移开,国务卿转着钢笔的手顿了顿,笔尖在备忘录上洇开小块墨渍。
这些细微的肢体语言里,藏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
毕竟在数据解读、证据 “发现” 这类事上,他们早有先例。
“模棱两可的科学报告,比板上钉钉的真相更有价值。”
约翰补了一句,目光扫过众人默许的神情。
“退一万步说,样本里真有地外生命,我们不过是顺势而为。”
斯考特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喉结微动。
他伸手揉了揉眉心。
这动作在幕僚看来,向来是决策前的最后权衡。
“按流程走。”
“但要确保所有环节可追溯。”斯考特抬眼时,镜片反光恰好遮住眼底情绪。
“毕竟,科学的‘偶然’,总得有经得起推敲的注脚.....”
三日后,正如nasa局长约翰所言,“代达罗斯”探测器在太空中跋涉近半年后,终于抵达蓝星近地轨道,并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驻守空间站的宇航员从返回舱中取出样本储存舱时,金属舱体表面还凝着深空带来的冷雾。
此时的国际空间站因北亚罗斯联邦退出地联、加入行星安全理事会,已失去往日的人员密度。
原定9人的驻站团队减至6人,其中4人来自米利坚,剩余2人隶属于欧罗巴航天局。
环形舱室内,白色舱壁映着冷色调的工作灯,显得格外空寂。
几名宇航员将样本储存舱移入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后,便接到地面指挥部指令,着手对样本展开观察测试,以确认是否存在地外生命体。
很快,六人中的五人出于安全考量退至实验舱外等候,唯有英籍微生物学家休·德里穿戴好防护装备,独自进入舱内开始实验。
实验舱的密封门在他身后合拢时。
舱外五人的目光同步聚焦在监控屏上。
德里俯身调试显微镜,待焦距校准后,才用专用取样器从样本储存舱内取出第一份火星土壤。
他熟练地按地理位置、采样时间、土层深度将样本分类码放,随后在舱外五双眼睛的注视下,开始逐一观察。
最初的十几个样本呈现出高度一致的荒漠特征:赤铁矿颗粒间嵌着硫酸盐结晶,厌氧菌代谢痕迹虽清晰,却都是已知的地球型微生物变体。
随着时间流逝,实验舱外的气氛从紧绷转为松散。
倭裔米籍工程师上村秀忽然叹气:“或许火星生命论该进博物馆了。”
“科学假设本就需要证伪。”米利坚工程师罗里·亚当斯转着笔反驳。
“几十亿米金换堆沙子,国会山那群老爷该哭着改预算案了。”身为一名医生的大卫·乔丹忍不住吐槽道。
“至少样本库能丰富些 extremophile(极端微生物)数据。”欧罗巴航天局的疾病控制学家米兰达·诺斯并没有那么悲观。“
等等——德里的操作停了。”北亚罗斯裔米籍宇航员凯特琳娜·戈洛夫金突然说了一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德里的肩膀突然松弛下来,防护面罩下闪过一抹笑意。
监控屏上,他正用毛细管挑起半透明的样本。
在显微镜200倍视野里,一枚橄榄形单细胞生物悬停在载玻片中央,细胞壁外裹着层状休眠孢膜,在荧光染色剂下泛着珍珠母光泽。
“是隐生状态的单细胞生物。”德里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不易察觉的颤音。
“核糖体结构...和地球原核生物有差异。”
实验舱外,上村秀的笔从指间滑落,但却因为失重的缘故飘在了空中。
罗里·亚当斯猛地扑向屏幕,鼻尖几乎贴上监控器:“这是...地外生命?真正的外星生物?”
米兰达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喉咙里涌起荒谬的哽咽。
他们此刻见证的,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
其余几人同样激动无比。
“休,能尝试唤醒它吗?”凯特琳娜的声音里带着颤音。
“可以试试。”休指尖在操作屏上滑动,唤醒程序的蓝色进度条开始爬升。
他先将实验舱温度调至20℃,又通过气体循环系统模拟远古蓝星的大气成分——氮氧比例调整至23:76的瞬间,显微镜下的休眠孢膜突然泛起涟漪。
最先舒展的是螺旋状鞭毛,它像解开的发条般轻轻震颤,带动整个细胞脱离载玻片表面。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