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42章 我们想取经  替嫁被判流放,反手坑仇家上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岭南的几位官员对视一眼,眼里露出继续挣扎和纠结。季如歌也不催促,只是拿起杯子慢悠悠的喝着茶水。

    她出粮种又不要钱,只是要一些粮食,这些抠门的老帮菜还在犹犹豫豫的。要不是看在岭南以后经手是个好地方,她才懒得动心思呢。

    最终陈老大人猛地睁开眼,眼中血丝密布,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决绝。他挣脱属吏的搀扶,站直了佝偻的身体,官袍下摆还在微微颤抖。他从腰间解下那枚代表着州府权柄的铜印,重重地按在桌面上!

    “咚!”一声闷响,震得油灯火苗猛地一跳。

    “好!”陈老大人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字,声音嘶哑破碎,“就依季村长说的办!”

    他身后的属吏们,脸色瞬间灰败下去,像被抽掉了脊梁骨。有人颓然坐倒,有人痛苦地闭上了眼睛。那枚冰冷的官印,仿佛不是印在契约上,而是烙在了岭南未来的命脉上。

    季如歌看着桌上那枚沉甸甸的铜印,看着陈老大人那强撑的、却已然崩塌的官威。她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淡淡笑意,只是朝旁边一个管事示意:“取纸笔,立契。”

    然后又对陈老大人他们说:“诸位大人也不必如此丧气,合作共赢啊。看着你们亏了,其实你们赚大了。除了北境能提供你们这些粮种和技术,还有哪里有?难不成你们还想过着以前朝不保夕的日子?”

    众人大人不说话了,虽然话是难听了一些,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墨迹在粗糙的麻纸上晕开,写下冰冷的条款。双方的名字、官印、指印,一一落下。契约一式两份。

    当陈老大人颤抖着手指,沾满鲜红的印泥,用力按在自己名字下方时,一滴浑浊的液体,终于无法控制地滴落在契约的边缘,迅速洇开一小团深红,不知是汗,还是泪。

    季如歌看到这里,无语了,这怎么还哭上了呢?她也没要求很过分啊岭南官员返程的马车,终究没能启程。粮种契约的墨迹还新鲜着,“岭南甜记”的点心方子还揣在怀里,陈老大人却在驿馆那扇漏风的木窗前枯坐了一夜。天蒙蒙亮时,他猛地起身,官袍皱得像腌菜,眼里的血丝更密了,却烧着一团近乎绝望的火。

    “备车!去村行政楼!”他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村行政楼那间最大的屋子再次坐满了人。空气凝重,与昨日的契约谈判不同,这次弥漫着一种更深的焦灼。陈老大人没碰桌上的骨瓷茶碗,枯瘦的手指死死按在膝头,指节泛白。

    “季村长,”他开口,声音像砂轮磨过石头,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份量,“粮种、点心方子,北境之恩,岭南铭记。然……”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然岭南之弊,非止于田亩歉收,点心粗劣!吏治疲敝,官民隔阂,政令不行于乡野,实乃……积重难返之痛!”

    他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季如歌,里面是深不见底的羞惭和孤注一掷的恳求:“老夫……厚颜!恳请季村长,允我等……暂留北境!

    不为窥秘,不为取巧,只想看看……看看贵境如何治村,如何理事,如何让那轰鸣的铁兽(收割机)听令,让那万货楼的灯火长明,让……让这满仓的粮食,真真切切落到百姓锅里!”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求季村长……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四个字,从一位岭南州府大员口中吐出,重若千钧。他身后的属吏们,个个垂着头,脸上火辣辣的,却无人出声反驳。

    北境这方土地的勃勃生机,像一面巨大的、无情的镜子,照出了他们治下岭南的暮气沉沉。那九百斤的稻谷山,那井然有序的巧手坊,那孩童也能挣钱的散工巷,无一不是无声的鞭挞。

    季如歌的目光扫过对面一张张写满复杂情绪的脸——屈辱、焦灼、茫然,还有一丝微弱却真实的求变之火。她沉默片刻,手指在粗糙的桌面轻轻一点。

    “当然没有问题了。”季如歌没有拒绝他们的请求:“行政楼、学堂、工坊、粮仓、田间地头,你们想看哪里,自去看。想问谁,自去问。北境行事,没有藏着掖着。”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刻意的安排。岭南官员们像一群闯入新世界的懵懂学徒,被允许自由行走在这片北境的新土上。

    他们就在村中的行政楼,一共是有五层楼那么高。每一层的布局都很巧妙,房门上都有挂着牌子,很容易找到。比如村长办公室,代理村长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接待室等等。

    每间里面的面积大小都不一样,但配套基本都一样。有书柜,书桌还有几套看起来很舒服的椅子。对了,是村子里的人说叫沙发的椅子。

    除此之外,还有村中财务室,核查等等。

    村子里的各项开支,都会详细核查登记,然后贴在村行政楼外面的公告栏上,列表详细,精确到铜板。

    一个年轻属吏忍不住拉住一个正要离开的老农:“老丈,这……这村中钱粮支取,就这般……贴出来任人看?”

    老农奇怪地看他一眼:“不看咋知道钱花哪去了?该不该花?该花多少?大伙儿心里有杆秤!季村长说了,村务不晒在日头底下,就容易发霉生虫!”

    陈老大人心头剧震。在岭南,一纸公文层层下达,钱粮支取如同雾里看花,百姓哪敢置喙?这赤裸裸的“晒账”,简直匪夷所思!

    他们又去了学堂。正是课间,孩子们在院子里疯跑。一个管事模样的先生拿着本册子,正和几个家长模样的人说着什么。岭南官员凑近一听,竟是在商量学堂的柴火采买!家长代表提出,邻村王老实的木柴干透、耐烧,价钱也公道。管事先生点头记下,又商量起轮值给学堂担水的人家名单。

    “这……学堂用度,也需家长商议?”一个属吏瞠目结舌。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