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脸,展现出工业发展的崭新风貌
一位白发苍苍的参观者久久伫立在“1964年沈阳铸造厂全家福”前,他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玻璃,满含深情地说道:“第三排左数第五个是我父亲,他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车间。”
照片里,工人们穿着打着补丁的工装,脸上却洋溢着如熔炉里铁水般炽热的笑容
暮色渐渐浓重,郑荨带着老祖宗们登上博物馆的观景台。厂区原址上,锈迹斑斑的行车桥架起一道钢铁彩虹,老厂房的红砖墙与新建的玻璃幕墙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独特而又和谐的画面
远处,沈阳第一机床厂的现代化车间灯火辉煌,与博物馆的工业遗址遥相呼应,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郑荨忽然想起序厅里的那句话:“工业遗产不是废墟,而是文明的基因库。”
离开之际,纪念品商店的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心声
有人感慨:“原来课本上的‘工业强国’,是无数人用青春和汗水写成的。”
还有人画了一台小机床,并在旁边标注:“爷爷的机床,我的梦想。”
暮色中的国徽雕塑熠熠生辉,金属表面的每一道纹路,都是铸造工人用榔头一下下敲出来的坚定信仰
这座占地5.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收藏的不仅仅是机床、铸件和老照片,更是一个民族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精神密码
走出博物馆,卫工北街的路灯依次亮起,郑荨回头望去,“中国工业博物馆”七个鎏金大字在夜色中闪耀夺目。这绝非一座普通的博物馆,而是一部凝固的工业史诗,是几代产业工人用生命书写的“强国志” !
郑荨满怀感慨地说道:“老祖宗们,在这里,我真切地触摸到了共和国的筋骨,也彻底读懂了‘奋斗’二字最朴素的模样。它是冲天炉里奔涌不息的铁水,是机床导轨上精准的刻度,是工人掌纹里镌刻的岁月痕迹,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