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sp;此事一出,李旦终于反应过来了,脑子转过弯后又有点后悔了,在各方劝说下,李旦想要废帝,于是他下令让当皇帝的李隆基巡边。】
唐高宗时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李治看得紧张,心里不想儿孙厮杀,“就不能退下来吗?做个富贵闲人也好。”
一旁的武媚娘没说话,瞥了一眼李治,哪有那么容易退,雉奴自己白捡个皇位,是忘了自己的几个哥哥,尤其是吴王怎么死的了?
急流勇退是随随便便就能退的吗?
太平在朝内依附众多,在宫外声望斐然,权势直逼皇帝,俨然是那个时代的“权臣”,与皇帝是针尖对麦芒之势。
有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李隆基不会放虎归山。
依附太平的人,也不会支持她隐退。
此时若退,那真是引颈就戮了。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巡边?看来四哥李旦还念一点兄妹情,太平公主哽住的气顺了一点。
皇帝一般都坐镇中央,居中节制,很少外出,出去收益小,风险高。
除了一些能征善战的开国皇帝,继位者很少无缘无故离开京都。
若是真能让李隆基出去巡边就好了,有无数种法子让他回不来。
【但是,七一三年一月,巡边改期,李隆基多了一段时间喘口气,改期的原因不知道是为什么,李隆基让兵士各回各家,约定八月再来,继续巡边。
但未等到八月。
六月时,李隆基的拥护者急了,纷纷劝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古人直播武则天登基》 60-66(第5/9页)
李隆基速速行动。
他们当然急了,毕竟再不行动,等到八月份李隆基就要去巡边了,那时候李旦废掉李隆基就是一纸诏书的事情,甚至李隆基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问题,跟着李隆基干活的人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于是,王珺多次劝言;张说献上佩刀以示决心;崔日用献计——太平谋逆,先定北军,后收逆党。
不得不说,这些支持李隆基的男性真的很团结,要下手就是下死手,李旦和太平公主还在用计谋划呢,李隆基这里已经想着直接掀桌子杀人一了百了。
此时,李隆基犹豫了一秒,担心惊动到太上皇李旦,但史书这个说法可信度太低。
而且李隆基只担心会冲撞到李旦,丝毫不在意杀姑姑会有什么骂名。】
唐太宗时
熟悉政变的李世民发现一个重点,忍不住嘶了一声,“先定北军?”
这皇帝当的有点危险啊,禁军居然不归自己管!
又忧心了一秒后,随即摆平心态无所谓了,谁有能力谁就上吧。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反正这两个都是李家的子孙。
西汉
吕雉听得直皱眉头,宗室确实是个麻烦,必须让刘盈好好活着,至少多生几个孩子。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冷笑一声,她顿觉自己真是太仁慈了。
早该知道,皇室哪有亲情可言,人人都为了一个皇位,争的头破血流,无情最是帝王家。
【七月,甲子日,有人告发太平公主欲谋反,李隆基迅速按计划行动,先斩杀太平公主阵营的两个将军,先定北军,随后诛杀几个宰相,完成斩首行动。
那在李隆基大杀特杀的时候,李旦这个皇帝再做什么呢?
李旦他登上了门楼。
李旦的本纪没有说明他为何登上门楼,但政变参与者郭元振的行状上写了:宫城大乱……睿宗闻东宫兵至,将欲投于楼下。
在其他人的传记里,也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新唐书陆象先传》“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
《旧唐书王琚传》“睿宗恐宫中有变,御承天门,号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
第64章 第 64 章
【提取关键词:“恐宫中有变, 御承天门”、“助朕者留,不者去”、“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将欲投于楼下”。
情况明晰了,原来是被儿子逼上门楼的。
李旦不想束手就擒交权, 他想要召集南衙士兵做反抗,但注定无法成功。
因为陪他一起登上门楼,能号令南衙士兵、掌管朔方军的郭元振投靠了李隆基, 上门楼是看住李旦别跳楼的, 万一真跳下去, 在史书留下一笔‘太上皇投于城下’, 那可太难看了。
李旦被困在门楼上没有支援,李隆基则在杀完几个宰相后,大摇大摆,浑身带血地登上承天门楼, 不知道和李旦说了什么, 但用脚指头想也不是什么好话。
如果真是好话, 那史书不得大书特书一番父慈子孝。
父子“友好交流”的第二天, 李旦就下令所有大权移交李隆基, 自己移居百福殿。】
唐中宗时
李显大笑一声,“好一个父慈子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