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0-120  论亡国太子乱世苟活的可行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不可轻待,河山千里,得有后继之人,两者大可并驾齐驱,无需分出先后。”只是闻他此言,不仅傅泓和卫衍,其他臣子都纷纷出言劝谏。

    “就算此时我有子嗣又如何,稚子娇嫩,如何渡过这颠沛流离的乱世,诸位莫不是忘了太祖往事,孝穆皇后就因在战乱中连失三子郁郁而终,太祖晚年也因此数度垂泪,我不想重蹈先祖覆辙,孩子还是降生于太平之时为好。”

    “殿下!”卫衍还想再进言,却被一旁的傅泓摇头示意,想想虞煜连太祖都搬出来了,想必是铁了心的,太操之过急只怕适得其反,反正太子妃已经回来了,留待日后再慢慢相劝,总能让他改变主意的。

    倒是在此事上一直沉默不语的姜泽让他多看了几眼,事关太子后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论亡国太子乱世苟活的可行性》 110-120(第2/14页)

    ,按道理应该是姜家人最为着急的,却见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打量的目光后对他露齿一笑,暗叹果然没成亲就是小孩心性,不知其中的深浅,要是姜固在此听闻殿下此言,只怕再好的性格也要将桌子劈烂两张,让殿下知道他们姜家人不好惹,思及此,顿觉太子妃爱打战也是好事,太子对她职位的封轶也能侧面反应对其的重视,随他去吧。

    想通之后的卫衍不再反对,行了一礼就退回自己的坐位处,岑柘等人虽觉虞煜在子嗣上的想法不妥,但战斗力最强的傅泓和卫衍都败退了,他们也就不继续讨太子的嫌了,表面应诺,心底的想法却和卫衍一样,反正太子妃已到了殿下身旁,只待来日水到渠成即可。

    见文臣不再有意见,虞煜想起傅泓刚刚说的话,又再次询问了武将们的意见,面对姜泠独得一州的功绩,只在锦州小打小闹过的武将们哪敢有什么意见,一致认可了姜泠的功绩能封左将军。

    他们对此虽有羡慕,却也不嫉妒,相信虞煜既能封赏有功的太子妃,也一定不会忘记他们这些臣子,中原各州郡散作一团乱麻,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在后面。

    经过众臣的全票通过,尚在历州还未回转的姜泠就获封了左将军一职,跃居成为虞煜军中武职最高者。

    第112章 第112章 灭国之计

    商议完姜泠封轶一事后,虞煜又继续和群臣讨论此次集议的第二件事情,迁军历州。

    这倒是众人在得知历州被收复后最关心的问题,毕竟他们的主旨是光复大雍,锦州的日子虽好,却只是偏安一隅,要是一直困守在此处的话,对他们的事业并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听闻姜泠收复历州之后,他们每个人浮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大军迁移过去,牢牢把住历州这个据点,以此向北推进。

    关于迁军一事,就算虞煜不提,他们也会主动进言,如今一听虞煜主动提及,再没有不答应的了,若是要拿下中原的话,历州的位置可比锦州好太多了。

    只是,锦州位置特殊,外有百濮虎视眈眈,内有见风使舵的世家大族,若是他们的大军一旦撤出锦州,这二者必会趁着州内兵力空虚之时卷土重来,虽锦州之上多有利器加持,但也抵不住他们里应外合之力,而那时他们的大军又身处历州,前来援助又要数日之久,只怕赶到锦州渡的时候,自己手中修建起来的防御工事,已经开始防御自己了。

    历时三年的精心图治之地,一朝转手于他人,这是想想都接受不了的事情,更何况他们来日打天下,还需要锦州的矿山和粮仓来维持大军的用度,还有在太子手中才出现的学府、书籍和造纸术,也是今后他们在中原立足的一大根本,眼看人才和钱财都即将转化,哪能拱手送人。

    迁军历州是势在必行之事,但锦州的安稳也是不可忽视的。

    从可以重回中原喜悦中清醒过来的众人,又开始冥思苦想可以在大军离去后依旧能让锦州维持现状的方法,只是想来想去,都觉得州中世家易矣,外敌百濮却着实难除。

    虽然对方在上次战败后就再无动作,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觑觎锦州之心不死,一旦他们将重心放在中原,对方趁虚而入必是定局。

    得找个一劳永逸的法子,让他们无法再对大雍出兵。

    “我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因姜泠此去只点了韩破山一将相随,骂人不如其难听的温荣就留在了锦州,现也坐在武将之列听令,见群臣对百濮有些束手无策,想起以前从家中藏书上看过的百濮风物,忍不住出言献策。

    “不知温将军有何妙策?”

    见温荣发言,虞煜和群臣都来了兴致,虽然都明白一般说“不知当讲不当讲”的话大多都是不当讲的,但抵不住他们好奇太子妃的部下会献上什么样的计策。

    “我年少时曾在一卷《风物志》上看到过有关百濮的描述,他们虽然共推女君为主,但其中大小部族林立,分管自治,很容易滋生出不臣之心,我看的那卷书中就有女君为了稳定政局,曾十日内以谋鸠杀大小首领数十人的记载,双方矛盾源远流长,只是百濮的女君一直牢牢掌控着兵权,而各部族又因文化和信仰不同,互不往来,导致他们一直无法形成联军对抗女君,若我们能派人去以重金为诱,串联部族们一起反抗女君,百濮必定陷入内忧之境,再无暇对外出兵,若觉得到此还不把稳,我们还可趁着他们内斗之际,派兵突袭将其一网打尽,直接将百濮也纳入大雍的版图。”

    温荣说完,见众人皆不言语的看着自己,心头顿时有些打鼓,小心翼翼的请示虞煜:“不知殿下觉得此计如何?”

    没想到他左等右等,也没有等来虞煜的回答,要不是注视在身上的目光一直都在,他还以为自己被忽视了,正打算悄悄抬头当自己没有说过此话之时,却听在他献策之后一直没有说话的虞煜问道。

    “请问温将军是从哪里得到的《风物志》,缘何会对百濮境内之事描绘得如此详尽?不知可能借给孤一观?”

    不是在讨论对付百濮的事情吗?怎么话题突然转移到藏书上了?

    温荣疑惑的抬头,却正对上虞煜饶有兴趣的目光,其他臣子同样也是兴致勃勃的看向他。

    没办法,要不是听温荣此言,他们还真不知道百濮女君和部族首领间还有这种往事,如若此言非虚的话,倒是值得去利用利用,不过将其灭国他们倒是不想,挑起内斗让他们无暇他顾就行。

    “……就家传的,只是当初离开上京的时候有些仓促,在青州的日子也多为悬心,一直没有来得及将它整理出来,殿下若有兴趣,待我修书一封带回青州,让犬子送来即可。”虽然疑惑他们怎么会对这个感兴趣,温荣还是谨慎的回答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