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第一章  君子之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君子之剑》 1、第一章(第1/2页)

    在整个越州境内,有条从版图西南方横穿而过的山脉,叫作岐山。

    前朝有个大诗人骑马路过此地时,写下一首诗,诗中夸此山形如龙尾。因此,后来当地人也爱管这山叫“龙尾山”。可惜,岐山到底生得既不险也不秀,峰形平平无奇,山上也见不到什么云海仙草、悬泉飞瀑之类的奇异景观,一直传不出什么大名气。

    到了整座岐山山脉的最南方,山势便陡然一收,平缓下来。再有百来里,就是隔壁青州界内了。

    此处恰有条小河,从山里一路蜿蜒着流淌到山外头,附近居民们称其为“清水河”。河水清澈甘甜,水草丰美,水流卷了山中的泥沙下来,淤积出一片沃野,哺育出了一方人。

    人一多,阡陌交通、屋舍俨然,千百年来也就形成了一座城。

    本朝建国之初,朝廷派来的第一任越州牧拿着地图研究许多日,大笔一挥,把这从山下到青州境中间的一块圈起来,命名为岐山县。

    岐山县辖内,又分为了三个村,分别是:西山村,东山村,滩下村。

    顾名思义,山西边的一块就是西山村,山东边的一块就是东山村。滩下村则是清水河下游的那片平原区域,土地最为肥沃,村民也最为富庶,村子往北十来里,就是岐山县的县城所在。

    故事,就从这座小小的、紧挨着县城的滩下村开始了。

    滩下村的位置因为离山林相对远,村子周围都是平地,家家坐拥良田,户与户之间大多隔着有数亩的距离,屋舍沿清水河两岸分布得很零散。

    作为岐山县三村中最富的一村,滩下村外头是修了路的。一条能并行两牛车的沙土路,一直通向县城里去。

    路的起始处就是村口,立了块刻着“滩下村”村名的石碑。碑旁边一南一北有两个矮土堆,后头分别种着两棵大榕树。这两棵榕树也不知有多少年头了,高逾数丈、擎盖如伞,浓荫下能容十数人歇脚,是村人们平日里喝茶闲话的好去处。

    今日六月初一,正是苦夏憋闷的时候,在这碧绿的树荫下待着的人,也就更多些。

    老黄头就是其中之一。

    老黄头,并不是说这人姓黄。滩下村本地主要两个大姓,一个刘一个李,老黄头是姓刘那一边的。别人之所以这么喊他,是因为他小时候生了一场病,从此须发都泛黄,到现在五十来岁了,还是黄。小时是小黄头,老了就是老黄头了。村里人暗地里都说,他当年是撞了黄仙了。

    本朝国号赵,历经三代国君,开国已有一百多载,许多年没生什么战事,世道也算是安平。

    于是到了老黄头这把年纪,家里人丁兴旺,一堆重孙子都能满地跑了。田里活计自然排不到他头上,但老黄头偏偏身子骨还硬朗得很,每天除了喂喂鸡没啥别的事干,是真闲得慌,就见天的端着水碗出来四处溜达。

    天气太热,人畜都没精神。老黄头光着膀子叉着腿坐在树底下,抄着把大蒲扇呼啦呼啦用力扇,仍是汗出如浆,直顺着那老树般干瘦黑黄的皮肤往下淌,将腿裳都润得湿哇哇的。

    旁边乘凉的村人们都在你一句我一句地闲嗑牙,聊最近村里发生的那些大小事,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热闹得很。

    老黄头却没像往常那样参与其中。他正眯着眼,望着村口方向的天空出神。

    过了会儿,说话声歇了歇,就有人注意到他,诧异问道:“哎老黄头,往常数你最能嚷嚷,今儿咋不吭声了?咋,又跟你家那口子吵嘴了?”

    老黄头不理他,还是看天。

    那人就奇了,把屁股蹭过来,伸着脑袋顺着他的目光看,想知道是什么让他看得这么入神。

    目之所及黄土烈日、草木农田,没什么不同的。

    那人于是一脸莫名:“你到底瞅啥呢?”

    老黄头这才看了他一眼,瘦巴巴的脸上神情露出些凝重,说道:“天太热了些。”

    “这不废话么。”那人半天等来这么一句,顿时无语:“能不热吗,我这汗都积到裆里了。”

    “你个粪瓜脑袋,你当我说什么?”老黄头没好气地骂道,又摇头晃脑一会儿,才道:“恐有旱。”

    那人登时惊了:“当真?”

    “老头子没事骗你这蠢蛋作甚!”老黄头瞪他一眼,叹了口气:“反正我看啊,不好。”

    他俩说话的声音不小,周围的村人们全听见了,顿时骚动起来。

    这可是天大的事。

    如今正是田里青苗将抽穗的时候,秋收时能有收成几何,就看这两个月了。这时候要是天旱缺水,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欠收是必然,若是情形严重,绝收也未可知。

    自古农人,一家一户一年的生计尽赖于家中一亩三分田地。骤闻如此噩耗,村人们也没心情在这儿闲聊了,纷纷满面愁容,各自回家,转瞬间散了个干净。

    倒没有人去质疑老黄头的判断。只因他们家这一支,在村里是祖传的有能看天时气象的本领。老黄头又是几十年的老庄稼把式了,能开这个口,那多半是看出了点什么迹象。

    人都走了,剩下老黄头。

    老黄头自己心里也烦闷得很。他家虽然也算是村里大户,多少有些积蓄,遇灾顶多日子过得紧巴些,倒不至于挨饿。可问题家里老幺有个这两年就要嫁人的闺女,老二老三家也有两个儿子到了要娶妇的年纪了。处处都要花费,收成不好,可不就得耽搁了。

    老黄头长吁短叹,老天爷不给饭吃,为之奈何!想再多也无益啊。

    他愁了会儿,也准备回家去。想着趁旱还没那么严重,多做些准备也好。

    热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连风都是热的。

    老黄头端起水碗,刚站起来,忽然听到点后头传来点声音。回头一看,看见一辆牛车朝村口这边驶来。

    这时节,会有什么人来?老黄头一阵纳闷,就伸脖子瞅。

    只见拉车的是他们本地特产的岐山大青牛,体格壮得很。赶车的是个戴竹笠的汉子,面目在刺目的阳光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