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 围攻(三)  钢铁火药和施法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诸王堡
    
    江岸炮台
    
    联省陆军准尉克里斯·马洛小心翼翼地走在斜堤与堑壕之间的小路上,他屈膝弯腰、按着剑带、扶着头盔,尽可能不发出任何声响。
    
    他的左侧,是一条长长的边坡,平缓地连接着炮台周围的空地。
    
    他的右侧,是一道可怕的堑壕,堑壕深、宽都接近四米,堑壕底部还插了木签、撒了铁蒺藜。
    
    马洛准尉驻足观望,看着左右两侧截然不同的景象,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滑稽感。
    
    因为这条瘸子都能轻松走上来的斜坡之外,就是敌人的控制区。
    
    而安全的堡垒,却与他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堑壕。
    
    ……
    
    主权战争结束后,通过总结战争期间大量城市攻防战的得失,陆军学院内部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要塞防御理论的新理论。
    
    相比于研究“如何不被攻破”的传统防御理论,新式理论十分离经叛道,学院派们坚信“没有永不陷落的堡垒”,并以此作为一切讨论的前提。
    
    传统防御理论将堡垒视为一种耐用品,而陆军学院的新理论将设防营垒视为一种消耗品。
    
    抛却了“必须守住”的执念后,防御的重点就从防守本身,转向“迟滞敌人的攻城进度”与“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战术上,新式理论强调“守堡必守壕,守壕必守道”,即如果任由敌人占据堑壕一侧,那么墙头火力的杀伤效能将会大打折扣,堡垒的失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防御的重点不是守住堑壕,而是阻止敌人接近堑壕。
    
    所以不同于主权战争期间只是一道沟的堑壕,由陆军学院前炮兵科教研室主任,雷蒙德·蒙泰库科利中校亲自操刀的诸王堡防御工事,在堑壕前沿又加上一条下沉式的堤道。
    
    蒙泰库科利中校称之为隐蔽路、射击路。
    
    因为通过巧妙的设计,斜堤的坡度刚好保证,防守方士兵只要蹲在堤道里,斜堤上的攻城者就看不见他们。
    
    反过来,站起身,防守方的火枪手就能小身位向正在爬坡的敌人射击。
    
    ……
    
    此时此刻,克里斯·马洛准尉就站在江岸炮台的“隐蔽路”上。
    
    比起学名,马洛准尉更习惯用老兵们起的绰号,来称呼脚下这条堤道——死人道。
    
    老兵们起这个绰号的理由很简单:敌人想杀入隐蔽路只要爬一段缓坡,守隐蔽路的士兵想回堡垒却要跨过一道堑壕。
    
    虽然军官们保证,如果战况危急,分守隐蔽路的士兵可以通过吊桥撤回主堡。
    
    但是,吊桥?
    
    听到这个词的老兵,都会心一笑。
    
    于是“隐蔽路”就成了“死人道”。
    
    这个绰号实在朗朗上口,以至于低阶军官们也开始这样叫,把雷蒙德·蒙泰库科利中校气得七窍生烟。
    
    如果不是倒霉地抽到了那支短签,克里斯·马洛说什么都不会主动踏上死人道。
    
    他稍微抬起头,窥望着淹没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午夜中的堤道,总是感觉黑暗中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令他脊背发凉。
    
    战争和他想象的不一样,更和他从小到大所听的那些英雄故事不一样。
    
    没有壮观的军阵、没有令人心潮澎湃的战鼓、更没有震天动地的欢呼——至少目前还没有,只有掘土、掘土和掘土。
    
    敌人也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登场,先是外出侦察的士兵少回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