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大的战力,但明军在占领东吁城以后,兵锋并没有向北扫,而是似乎在向南,沿海岸线攻击缅甸南方的城市。
收到这样的消息,芒猜自然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而北方缅王的消息,这段时间以来却是音讯全无。
明军除了占领木邦和孟乃等地后,也未再继续攻击其他城市,似乎并不像是缅王兵败。
否则,若是缅王那里已经失败,明军应该会继续向缅甸各地进军才对。
而也因为这些地方的丢失,现在失去和缅王的联络其实也情有可原。
毕竟,通讯的道路已经被明军切断,短时间内联系不上也正常。
芒猜已经派人走孟仑、孟拱方向去,意图恢复和缅王莽应龙之间的联系。
不过,虽然气氛已经非常紧张,但芒猜对阿瓦城还是比较放心的,至少周围城镇一切正常,并没有明军踪迹出现,也预示着阿瓦城很安全。
至于增加城门处守军数量,也不过是必要的程序而已。
他可不知道,明军已经通过明国商队的人,让他们成为向导,找到了翻山越岭穿行在缅北大山里的道路。
至于这些商队为什么会走这些山路,自然是因为缅甸独特的政治体制。
除了东吁城统治的缅甸中部和南部外,其他地方全部都属于缅甸各部族土司掌管,他们才是那些地方的土皇帝。
而土司之间,虽然都跪倒在缅王莽应龙脚下,但相互之间的关系却未必和睦。
实际上,这样的关系也是莽应龙希望看到的。
若是他们一团和气,莽应龙反而应该睡不着觉了,担心这些人私下里串联反对他的统治了。
自然,明国的商队们自然需要掌握这些情报,避开一些可能敌对的土司控制区。
于是,缅甸的大路未必能够让商队们安全通行,必要的时候就要选择走山路,绕过一些土司的控制区。
而现在,这些山路就成为明军进兵的路线。
和之前一样,明军会沿途收押所以遇到的缅甸人,以防消息泄露。
“大哥,已经准备好了,骑兵四百七十二人,除百余弓手,其他的都配了五支鸟铳。”
李如柏快步欺身到了李如松身后,小声汇报道:“我让李林和隋昌龙带人一南一北阻截缅军,北面派了八千人,南面去了三千人。
随你攻城的,我安排杨家豪带兵跟着,他手下三千人,又增派了两千兵马。
剩下的我还会分处几部派遣到附近,随时可以支援阿瓦城和南北两处战场。”
“很好,让他们马上出发,到位后立即汇报。
亲兵队和杨家豪的兵马,就隐藏在那边。”
李如松指着山脚下一处凹地,那里周围有灌木遮蔽,适合明军隐藏。
“好。”
李如柏答应一声,就要下去传命令,不过却又被李如松叫住。
“所有骑兵,换两层甲。”
“大哥,这.”
“照做。”
李如柏还想再说说,和李如松已经不耐烦的挥手让他下去传令。
在明清战争小说里,经常出现三层甲的说法。
一些人按照字面理解,会以为是往身上套三种不同的甲胄,比如棉甲、皮甲和铁甲。
但实际上,清军的三层甲是继承明军甲胄而来,也就是三层甲其实是明军根据不同需要发展而来。
明军三层甲是指明代军队中使用的三种主要盔甲类型,分别是明甲、暗甲和绵甲。
明甲,也称为扎甲或鱼鳞甲,是一种铁质盔甲。
它的特点是使用铁片制成,因形状类似鱼鳞而得名,明代诗歌中描述边军身披45斤重的盔甲,指的就是这种明甲。
而暗甲是一种布面甲,一种是内嵌铁片的重型布面甲,另一种是用厚棉花制成的轻布面甲。
暗甲的重量较轻,适合在轻装部队中使用,青甲和紫花布甲都属于暗甲的范畴。
青甲重24-25斤,紫花布甲则较轻,制造成本较低。
最后一个绵甲则是一种轻型布面甲,主要材料是棉花和布。
它的重量较轻,适合在轻装部队中使用,绵甲没有铁片,而是用棉花和布制成,外面只打有钉泡。
而其中的明甲和暗甲,才属于明军的铁甲,但是因为用料不同,生产速率等原因,明军一般将其称为“铁盔甲”和“绵盔甲”,而绵甲其实防御作用有限,更多是作为御寒衣服使用。
明军三层甲,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共同构成了明代军队的防护体系。
以往骑兵出击,肯定是以明甲为标准装备,几乎不会使用暗甲。
但这次,为了给战马减负,李如松大胆下令骑兵换下铁甲,而穿上绵盔甲,自然就让李如柏担心起来。
毫无疑问,换甲后骑兵移动速度会更快,更容易突进城去。
但是盔甲变弱以后,也会带来更大的伤亡。
但是,李如柏一向都听大哥的话,所以只略微挣扎还是按照他的命令下去执行。
山坳里,明军参与攻打阿瓦城的步骑兵都已经就位,骑士给战马喂了水和豆饼,也不敢太多。
而他们也啃着肉干补充体力,这会儿所有人都席地而坐,就在各自战马旁边。
在他们身后,数千明军则潜伏在树林里,也是在喝水吃干粮。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