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03章 从龙之术  骗了康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史和翰林院掌院学士。
    这种安排,看似四平八稳,没啥问题。
    然而,国朝以来,宣统元年的礼部恩科会试,算是最不受掌权者重视的一次会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前的历次会试,主考官再怎么说,也由皇帝亲简大学士领衔主考。
    既然要拥抱海洋的工业文明,已经不合时宜的八股取士,迟早会寿终正寝。
    但是,绝对不是现在。
    大清的速亡,除了兵权旁落于袁项城之手以外,冒然废除科举,肯定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清廷废除了科举取士之后,就等于是,断了全天下读书人做官的希望。
    这还了得?
    史书里早就写得很清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断了希望和生计的穷秀才们,仗着有文化,掌握了一定知识,大量的混入了晚清的江南新军之中。
    在当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早就深入了人心。
    尊贵的读书人,但凡有条活路,谁乐意去当丘八啊?
    时间一长,爆发反清的起义,也就是迟早的事儿。
    晚明时期,明廷仅仅是裁减了不入流的驿站而已,就逼出了个亡明的大顺天子。
    玉柱呢,作为现行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却极不重视乡试、会试和殿试。
    以前,玉柱曾经担任过公考的面试官。
    往往那些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的面试高分者,只要进了乡镇,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了只会吹牛造假的低能儿。
    相反,这些人进了厅局级的大机关之后,就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别提多滋润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平台越高,越是务虚不务实。
    越是大机关,业务水平啥的,统统不重要,就看会吹不会吹,会不会编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了。
    玉柱是老官僚了,官场上的积弊,他完全门儿清。
    礼部会试,玉柱漠不关心,却跑去关心了童生试的入门级考试:县试。
    玉柱身边的老亲兵戈什哈们,足好几百人,都被玉柱派去了北方各个县。
    每县两名老亲兵,美其名曰:监督县考。
    实际上,这些人带去了玉柱亲拟的十道考题。
    这些考题,各县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并不影响正经的八股文做题,只是把装样子的贴诗作赋环节,改成了做玉柱亲自出的考题罢了。
    县试,由知县说了算。哪个知县敢反对玉柱的搞法,那就是活腻味了。
    玉柱的想法,其实很清楚的。
    此次县试作为试点,若是大获成功,则推广进今年的府试和院试之中。
    目的嘛,就是从极为稀有的知识分子之中,选拔出脑袋不那么进水的人才。
    比如说,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加减法都不懂的人,咳,那还是去走老路吧。
    老路的前景,绝对不容乐观。
    以后啊,每三年一次,录取的一百多名进士,安置的去处,就很窄了。比如说,当翰林啊、修清史啊、修地方史志啊,研究怎么保护故宫紫禁城啊,等等等。
    读书人嘛,即使选择了继续钻研八股文,惦记着务虚不务实,玉柱也总会赏口饭吃,给条做官的出路。
    但也仅此而已了。
    等过渡时期结束了,全面接受近代科学教育的人才,肯定会取代现有的官僚阶层。
    玉柱只关心,从刚入学,到秀才这一级的读书人。
    至于,举人老爷们,唉,谁见过穷举人了?
    人家吃得饱饱的,不需要玉柱去操心呐。
    从县试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干什么呢?
    先在天津的预科班,跟着洋人语言老师们,先过语言关。
    语言过关后,给予公费出国留洋的待遇,让他们去英国,去法国、去荷兰
    .
    ,从初中开始读起,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初步定的名额是,三千人,除了食宿免费之外,每月还给二两银子的零花钱。
    实际上,这些西方的学校,最终的校董,都是爱丽丝。
    不过,请的教师,都是正经的洋人罢了。
    等这些人,学成归来,各省的国立中学堂,也就可以全面开花了。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之后,倭寇都知道,拿出大把的银子,狠办教育,更何况是玉柱呢?
    百年树人,重在教育。
    将来,等教师多了之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老江湖永远都会遇到新问题。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