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21章 新项目  从1987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易飞点点头,“那也行,到时候给周晓一套一楼的房子,一楼有地下室,您老也不用爬楼层,只要周教授有项目,资金问题您不用担心,哪怕不是丽飞公司的研发方向都没问题,实在不行,咱卖专利也赚钱啊。”
    房子的事实在没必要讨论。
    那里也只是个过度。
    这年代的专家、学者还是值得尊重的。
    他们是有真本事,也干实事的。
    二十年后就不一定了。
    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专家学者,完全是炒起来的,连用盐炒菜能炒出氯气都出来了。
    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一个比一个奇葩。
    真是为了赚钱,脸都不要了。
    居然还有专家提出一妻多夫制,也不知道他的教授是如何得来的。
    当然,无论什么年代,总有一些人是华夏的脊梁。
    当初。
    周教授说来临东时,自己就承诺过在研发资金方面会大力支持。
    自然不会言而无信。
    他又不信那种造不如买的傻话。
    农业这块周教授是专家,他说了算。
    挣钱干什么,不就是拿出来一部分研发一些新东西?
    电子是科学,农业同样也是科学。
    周桥笑了,“那小易总放心,咱不可能弄些不切实际的项目。”
    这不正是他来临东的目的吗。
    只要易飞支持他的研究,别的都没关系。
    住房算个啥。
    只要有张床就可以。
    当然,丽飞公司不是国营企业,那些华而不实的项目就没必要搞了。
    他来丽飞公司。
    是为了验证、推广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一些理论,又不是为了出名。
    易飞说道:“周教授,你对食用菌发酵技术精通吗?”
    他这段时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三次发酵技术,对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质量非常重要。
    蘑菇工厂其实现在就有引进,但一直二十年后都没有真正推广起来。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酵技术。
    后年,国外将推出这个技术,而国内却是二十多年后才重视。
    比国外整整落后了二十多年。
    原因其实很简单。
    高昂的费用、复杂的工艺阻止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未来二十年。
    大家都比较浮躁,都费劲心思去赚更多的钱,对种植这块感兴趣的人不多。
    从年初,易飞就让张老师研发这个项目。
    靠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
    尽管自己已经把三次发酵的工艺流程写给张老师。
    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毕竟,自己前世只是见过,对这玩意不像自己对电器那么精通。
    如果周教授愿意的话,倒是可以让他把别的项目先停下来,丽飞公司全力搞这个项目,争取在国外推出来之前推出来。
    需要的设备买不来,可以自己加工出来。
    机械厂、精机械厂都是做加工的。
    三方集团是做重工的。
    加工些设备还是没难度的。
    “还行吧。”
    周桥说道:“虽然我主攻的不是这个方向,但因为我一直在大学任教,对这方面也有涉猎,你是在说你写给老张食用菌培养料一次、二次、三次发酵技术吧?”
    他和张如泉探讨过这个问题。
    二次隧道发酵技术已经收入国内差不多十年。
    虽然技术仍是不太成熟。
    而且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但是无论对张如泉还是他,对这种技术都有一些心得。
    小易总写的二次发酵技术。
    更是对很多现有工艺进行了改进。
    经过张如泉几个月的实验,事实证明,小易总对二次发酵技术的改进是正确的。
    目前。
    余家岭基地山洞的双孢菇已经开始采用二次发酵的培养料。
    不是简单的建堆发酵。
    张如泉已经在山洞西边两公里处的平地建一个小型的隧道式二次发酵技术工厂,一边为山洞里的菇房提供培养料,一边研发小易总提出的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