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节 试营业(一)  临高启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黄耀民接过电话,原来是洪璜楠打过来的,说有要事和他相谈。
    “老洪,你不是在广州吗?怎么又跑回来了?广州开马车4s店项目你弄到批文了?”
    “批文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问题是只给批文不给钱,他们当我是什么?散财童子?!”
    “哈哈哈,看你在临高的那家4s据知道你赔了不少!”
    黄耀民心想你就是好高骛远。自打临高车辆厂推出了人力车大卖之后,李赤骑他们就搞了人力车维保连锁修车铺,这项目你咋不参与呢!虽说看上去土,但是它挣钱呐!
    “可不是吗?就为这事,不知被多少元老喷了。看来我在元老院的吃不开呀。”洪璜楠谈了一会苦经。
    “闲话少说,你这趟回临高不是专程给我打抱怨电话的吧?”
    “嘿嘿,那我就直接切正题了。”洪璜楠干笑了几声。他回临高自然是有公干,但是找黄耀民主要是为82号店和万紫阁的事。
    “……给拍些产品照片,我要做产品册……”
    “这个容易,你要拍什么,模特呢?”
    “具体我明天晚上请你吃饭,饭桌上咱们详谈。”洪元老不愿意在电话里多说。“我派车来接你。”
    黄耀民给女仆拍完一套照片,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回到家里吃完晚饭后,黄元老回到自己书房,打开电脑在bbs发出贴子“光学部门可能复制出旧时空哪个年代的镜头”。
    眼下林汉隆的光学厂还不能制造镜头。包括现在照相馆使用的湿法照相机虽然是本时空自己制造的,但是所用的镜头依旧是另一个时空带来的存货――和目前强力部门、宣传媒体使用的相机一样。
    bbs如今已经人丁稀少,十天半月也没一个帖子。之所以保留主要是一部分技术党人需要它作为一个平台来进行不见面的交流。而且发帖回帖这种模式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很好的利用闲暇时间。
    所以it部门在缩减了原本架设bbs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之后,依旧保留了一个轻量级,消耗资源极少的留言板系统。
    他并没有指望很快得到回答,因为元老技术人员大多数在吃完饭之后还会继续工作,要得闲的时候才会来看看。
    没想到不到半小时,化学实验室的徐奇就作出回应
    “俺感觉只要是不涉及特殊玻璃以及多片镜片的设计差不多都可以,毕竟发展数学计算的事情是不用重复做的。实际多半是照着二战及二战前的大中画幅镜头设计生产镜头,毕竟现代设计中对特殊玻璃和镀膜的使用是临高跨不过去的槛。而天赛,双高斯这些镜片少,又成熟的结构在生产性上是没有太多问题的,这些个相对更新些的结构倒是比较容易实现。不过多半是需要再为大像场重新设计一下,但有软件辅助总归不是特别麻烦。”
    至于镀膜这件事,本时空的国产镀膜机也是挺好用的,也不算贵。但是圣船上显然没人带,其实就算带了也然并卵,没有高纯的材料用于蒸镀耗材。至于寨出镀膜机的科技树,卡在高真空的实现与保持上,又是相当时间干瞪眼的问题。至于镀膜设计,500废里似乎没见几家光机所等单位出身的兄弟。而俺虽然卖了不少产品,但自己动手做只玩过简单的单层金属膜,真要点开薄膜光学的科技树又是无比的坑啊!顺便说,印象中早期有用酸蚀的办法在玻璃表面形成一个腐蚀薄层来增透的手段,这个方法在临高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效果如何俺是真没见过。
    “镀膜就算了,多片式镜头足够了”这时李赤骑也加入讨论
    “嗯,没有镀膜八个空气面就是实际能用的上限了。还好这个条件下也有一堆可用的结构。”
    “手动镜头结构可以直接抄吧?都不用再设计?”
    “可以,只要有对的上牌号的玻璃,像场相距匹配就直接照着生产就是。”林汉隆也发表意见了。
    八个空气面?黄耀民虽然不是学光学出身的,但也知道能做出多片式镜头也足够了,他决定再找一下资料,找到一篇《大画幅镜头的结构性能和选择》这样的超长文。他看了一下里面几款大画幅相机镜头的结构介绍,发现dagor结构的镜头比较适合应用到临高,就特意复制了这几段文字
    1892年被设计出来的dagor结构可以说是现代光学的开始……dagor镜头采用6片两组结构,也是对称型的正光镜头,它可以看作是海普岗结构的一种衍生,由于采用了胶合镜片的技术,一片加工难度大的镜片可以分成几份由几块镜片分别承担,因此这个镜头是能够大规模普及的第一款设计,也正由于多块镜片胶合成的镜组可以利用不同的玻璃属性进行更好的色散校正,dagor镜头结构实际上是处于广角结构和标准镜头结构之间的一个结构,从海普岗那里继承来的广角镜头的特性和多镜片校正本身是有一定冲突的,大多数成品的dagor镜头都是在6080度之间的,但因为它能很好的校正基本的几种高级相差,因此口径可以做得比以前的镜头更大,一般极限是f68,因此这类结构的镜头绝大多数都是f68的……
    dagor镜头刚出现的年代,还没有镀膜工艺,这个结构在设计上也因此避免了过多空气面造成的界面反射效应,仅有四个空气面,光线的透过率算是非常高的。
    他把这上面的文字发上论坛,期待光学部门的好消息,然后关机睡大觉。
    第一台实用性普及相机旗帜牌湿版相机是哪位元老发明的,到现在还没有历史定论。我们今天也只是从某位的笔记中提到的“达盖尔摄影法”来进行一些猜测。但帝国的第一款相机镜头问世却有大量的资料记载,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些资料不得不佩服帝国光学工业的科学元老,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成就,直到今天恐怕也无人超越,特别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天赛镜头,到底是怎样的才华才能激发出这种灵感,设计出这一支超凡脱俗细节的光学镜头,在当时获得了鹰眼的美誉,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也比较低,直到今天还在广泛应用,毫不客气地说,应该是天赛镜头的出现才使摄影普及化成为必然。
    ————《元老院相机发展史》
    第二天黄元老起了个大早,今天起就是为期七天的试营业的日子,为此通过各个渠道向临高的潜在消费群体散发了二百多张免费摄影券和一千张参观券。当然来不来照不照并不强制,主要是看看这个群体中大概有多少人会响应。
    虽说不强制,但是考虑到“看热闹”的人类天性,试营业期间来得人肯定不会少。所以参观和摄影都是限号的,每天限多少号。黄元老还是不放心,专门又让临高警察局派了一组保安警察到场维持秩序。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