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6章 帝国决策会议  骗了康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在老佟家小住了三天之后,佟娘娘和秀云洒泪而别。牦
    这一别,秀云和李四儿倒是还有机会再相见。但是,玉柱的儿子们,恐怕难有再见之日了。
    送走了佟娘娘之后,玉柱回畅春园里当差。
    这天,老皇帝用罢了早膳后,就把玉柱找了去。
    玉柱进门的时候,赫然发现,内阁大学士们居然都在。
    如今的内阁大学士,一共五位,即:文华殿大学士嵩祝和萧永藻,武英殿大学士马齐和王顼龄,以及文渊阁大学士王掞。
    这五位老中堂,再加上内相之首的玉柱,恰好组成了整个大清朝阵容最豪华的决策班底。
    别人倒也罢了,已是79岁高龄的王顼龄,居然也坐在老皇帝的身旁,确实大出玉柱的意料之外。牦
    老皇帝晚年,最信任的汉臣,必是张廷玉。
    但是,老皇帝最尊重的汉臣,肯定是王顼龄。
    有趣的是,康熙十五年就中了进士的王顼龄,科名恰好比玉柱早了三十年。
    玉柱行了大礼后,很知趣的站到了老中堂们的身后。
    没办法,老中堂里边,最年轻的嵩祝,也有65岁了。
    而玉柱呢,才三十一岁,年轻的令人感到恐惧和害怕。
    玉柱只要站在这里,哪怕一言不发,也在无形之中衬托了一个铁的事实:老中堂们,距离入土之日,为时不远矣。牦
    四位年纪颇大的老中堂,都被赐了座。嵩祝和玉柱,吃了年龄的大亏,只能乖乖的站着。
    玉柱正值风华正茂之时,身体异常健壮,站多久都不怕。
    然而,已经六十多岁的嵩祝,就有些吃力了呀。
    大家都到齐了之后,盘腿而坐的老皇帝,淡淡的问:“老十四回京的典仪,筹备得怎么样了?”
    老十四的回京叙职,绝对是康熙驾崩前的头等大事。
    客观的说,老十四的这次回来,直接决定了,谁是储君的大问题。
    弘皙、老四和老十四,这三个人之中,老皇帝究竟选中了谁,也该揭开底牌了呀!牦
    由于老皇帝的高度重视,主持老十四回京典仪的不是旁人,正是首席满洲大学士嵩祝。
    嵩祝随即哈着腰,详细的禀报了整个筹备的过程。
    老皇帝一直默默的倾听,并未表态。
    玉柱却敏锐的察觉到,老皇帝并不满意嵩祝的常规安排。
    嵩祝再厉害,也是人臣,他怎敢逾越森严的礼制呢?
    但是,老皇帝手里的佛珠,越转越快,间接说明了,他的心情不太好。
    在场的都是位高德韶的老中堂,压根就轮不到玉柱多嘴多舌。牦
    玉柱心里非常有数,老皇帝明知道他和老十四很不对付,却把他也找了来。
    这就说明,老皇帝恐怕已经认准了,老十四就是储君啊。
    都说圣心难测。但是,玉柱长期揣摩康麻子的心思,日积月累之下,早有独门心得。
    果然不出所料,等嵩祝奏报完毕后,老皇帝点了玉柱的名。
    “玉柱,这里就数你最年轻,腿脚也很利索,你就协助嵩祝一起办差吧?”老皇帝完全没和玉柱商量的意思,径直吩咐了下来。
    “嗻。”玉柱十分顺从的答应了下来。
    这年头,重臣们对付老皇帝的法子,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绝招。牦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对于不可能办成的差事,归根到底就十二个字:欺上瞒下,阳奉阴违,以拖待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皇权社会必然的选择!
    不管差事最终办成了啥样,玉柱的接旨态度,可谓是异常之端正,令人无可挑剔。
    嵩祝是怎么想的,玉柱懒得去管。
    不过,老皇帝明显老了,记性也大不如从前了。
    帝国最高等级的重臣们,都在现场,老皇帝却东扯西拉的开始讲古。
    “当年啊,朕擒鳌拜之时,可真的是悬之又悬呐……”牦
    “朱成功终究是个目光短浅之徒,他顿兵于金陵城下,长达数月之久,却忘了切断江南的漕运……”
    “索额图是我大清的第一罪人……”
    老皇帝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浑然忘记了,眼下召开的是帝国决策会议。
    “哦,你们都用过早膳了吧?”老皇帝冷不丁的问大家。
    这时,最年长的王顼龄,挣扎了好几次,想站起来,却始终站不起来,只得很无奈的拱手道:“回皇上,老臣担心失态,未敢用流食也。”
    这个回答,看似文不对题。
    实际上,王顼龄是在变相的告诉老皇帝,老臣不饿,但是口渴难耐。牦
    若是以前,精明的老皇帝肯定听得出来其中的内涵。
    但是,老皇帝的年纪大了,听力也严重的衰退了,他竟然问大家:“朕说到那里了?”
    玉柱起初没太在意,毕竟是在老家伙堆里,他轻易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