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95火炮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r/>
    “大人,这东西不管是城防还是攻城,都非常好用。

    先前我说了夷人布置在城头可以打击城下的敌人,攻城时这炮还可以打击城墙上后城墙后的敌军”

    那游击将军又开始介绍起来,西班牙人或者说欧洲人开发出这种火炮的实用办法。

    攻城,那就用这炮抵近,直接轰击城墙上的敌军。

    打跑他们,再攀登城墙,抵抗就少了许多,更别说可以打击城墙后的敌人。

    “而且这炮只比虎蹲炮稍重一些,野战也可以携带,用于攻山等作战使用。”

    反正,吕宋为了搞到一门这炮,也是煞费苦心。

    派出去的密探以劳工的身份进入马尼拉城,搬运物资上了城墙,发现这种火器。

    之后又付出不少代价,才和一个西班牙军官接触上,搞到一门火炮和夷人的炮弹。

    “这是夷人的炮弹,据介绍和我大明过去使用过的神击石榴炮类似,炮弹内填充火药,通过药捻引信引爆。

    夷人则是在炮弹上装木质信管引爆,信管里装填缓燃火药,虽然也不能保证爆炸时间,但至少可以保证打出去以后才爆炸.”

    接着,那吕宋游击将军又介绍了此时欧洲使用的开花弹技术。

    其实此时的开花弹技术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皆不成熟。

    不过相比大明这边,早期开放使用开花弹后,发现威力虽然巨大,但是太不安全,炮手都不愿意用,所以直接选择放弃。

    或许,还有工匠在孜孜不倦的研究,但终究受到技术限制,无法真正量产出安全可靠的开花弹。

    而在欧洲,虽然他们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发现使用臼炮发射开花弹非常安全,最起码对炮手来说没有危险。

    于是,十八世纪以前,欧洲军队使用开花弹,全部都是用臼炮发射,而绝对不会使用长管火炮。

    很长的时间里,长管火炮都是发射实心弹打击敌军,而且威力更大。

    “这个想法倒是新奇。”

    俞大猷琢磨了一阵,觉得好像很有道理。

    之后试炮过程中,因为欧洲的开花弹只有两枚炮弹,自然不能使用,而是打算后面交到京城,让京城的工匠研究。

    他们直接使用石弹进行了多次试射,甚至还在火炮前垒起一面墙,模仿城墙垛口处进行发射,通过抬高炮口,让炮弹落到前方几丈处,砸出好几个小坑。

    这就是跳弹,实心弹也不是一次杀伤,因为动能还能在接触地面后弹跳几次,对沿路敌军进行杀伤。

    “以前还真没注意,碗口铳可以这么用。”

    测试的结果让俞大猷这位久经战阵的老将也开了眼,好似打开了火器使用的大门一样。

    其实碗口铳或者说臼炮这种打法,中国还真的一直没注意到,倒是欧洲人发现并将其实用化,用来参与城堡的攻防战中。

    “把炮和炮弹送到京城去,你亲自送到兵部。

    既然你对这炮如此了解,到了京城也可以详细和那边的人说说。

    吕宋那边做的很好,时刻关注夷人的火器。

    只要是他们使用的,别管有用没有,花点银子弄一门回来。

    好用,咱们自己就可以造出来,不好用,放弃就是了。”

    俞大猷一锤定音道。

    其实,这门西班牙臼炮,俞大猷最看重的还是可以打击百米外城墙和城墙后的敌军。

    虽然只是蒙的,但是如果对准城门附近城墙进行这样的覆盖射击,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城防战,防守方一般都会把军队布置在城墙后,在攻防战中逐次加派人手登城,而不是把人手一股脑的派上城墙。

    毕竟城墙面积有限,人太多反而拥挤,并不利于守城。

    至于臼炮打城墙下的敌军,这点俞大猷并不看重。

    明军守城有万人敌,也就是老实炸药包或者叫重型手榴弹也行的武器,并不需要用臼炮。

    但是,打击百米距离上的敌人,不管是佛朗机炮还是其他火炮,都力有不逮,臼炮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欧洲人在城防中大量装备臼炮,其实也主要是弥补长炮的火力盲区,自然是有用的。

    当日,臼炮和炮弹就打包,用水师战船向北方运去,计划送到山东附近登陆,再走陆路直接送到京城去。

    而此时的倭国,在戚继光收缩防御,不再尽力外扩等待援兵后,明军和倭军的战事也出现稍缓的局面。

    不过这不代表双方打算握手言和,锦衣卫在倭国的情报网已经把刺探到倭军的动向尽可能详细的向戚继光禀报。

    倭国此时从北到南,农兵大规模召集的任务已经结束,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向中国地区挺进。

    倭国这次全国总动员规模堪称空前,如此多士兵的加入,让他们士气很高,认为可以轻易击败登陆的明军。

    几十万军队的调集,确实让几乎所有倭国人看到胜利的希望,这是历次战争都从未达到的高度,也确实显示出倭国强大的战争动员令。

    当然,下面的倭人士气高昂,但是倭寇的实权大名们却是另一个心态。

    许多大名召集这么多人口,无疑会对他们的领地造成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劳动力的减少,让他们对来年的农业产出有了许多担心。

    更别说调集这么多人马,人吃马嚼巨大的消耗。

    许多大名都只能把多年积攒的家底儿都掏出来看,以满足上面的要求,召集到他们满意的兵力。

    而知道实情的倭国高层,比如羽柴秀吉、毛利辉元等人,则是忧心忡忡。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