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33章 番外故事(二)奇迹的核聚变之光(  我真的只想当一个学神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洪显华院士等人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松了下来,同时滚烫的热流瞬间流遍了全身。
    核聚变示范堆的点火试验啊!
    谁能想得到,两年半前才秘密立项的“核聚变之光”科研攻关项目,竟已火速跃进到建成示范堆、点火试验的阶段?
    但没人怀疑Q先生的话,这两年多来,如果不是在Q先生的指挥甚至可以说是“指导”下,核聚变技术根本就不可能以这样火箭般的速度不断向前推进。
    一个个看似根本无从下手的难关,比如等离子体中的湍流效应、高能中子的隔离技术、核心炉壁的耐高压高温材料合成、输入氘与反应产生的氚之间的动态平衡、激光诱发核聚变、聚变反应过程的控制、能量的平稳输出等几十年都没能攻克的难关,竟然都在Q先生正确无误的指导下迎刃而解。
    短短两年半之间,就走完了原本估计最少需要50年的技术研发之路!
    作为这样近乎神迹般的伟大历程的亲自经历者,洪显华院士等几十名核物理方面的专家依然不时有种如在梦中之感,甚至对于Q先生的推崇,也到了某种近乎盲目的地步。
    所以当Q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完技术细节、结束会议后,所有人都心悦诚服地起身,以热烈的掌声来欢送Q先生,哪怕屏幕里的“Q”字消失,众人脸上的激动神色依然难以抑制,一直在窃窃私语着核聚变发电技术的未来。
    会议后是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回到办公室后,项目的副主管、樊益平院士畅快地将保温杯里的枸杞茶一饮而尽:“‘Q先生"不愧是‘Q先生",光是听完他的讲解,已能想象到中子湍流流量过载问题解决后,我们点亮示范堆的情景了!”
    洪显华院士往常习惯绷着的脸,此刻也露出了笑容:“还是不能大意,示范堆点火成功不是最后的胜利,关键要看供电输出系统稳不稳定……”
    樊益平院士有些不以为然:“老洪啊,你太多虑了,供电输出系统用的是秦院士当年物理博士毕业论文里的磁流体发电技术,搭配了青柠科技的‘动态平衡电力管理系统",近两年来更是在‘祝融之光"供电技术体系里得到充分的验证,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樊益平院士耸耸肩膀,笑道:“老洪你啊,永远都是这么死板这么小心,不过我也算是明白为什么上头安排你来主持这个项目了。”
    洪显华闻言只是笑笑没答话,他心里同样清楚自己的定位,哪怕刚开始时有点不服气也有些怀疑上头为什么让他这样一个堂堂核物理方向的院士,去听令于一个连身份都不清楚的神秘专家的指挥,但到了今天,他早已是口服心服了,并在心里感叹“祖国英明”!
    老洪没应话,樊益平院士却又忍不住道:“话说回来,能亲自参与这样伟大的项目、甚至有可能亲眼看到核聚变发电技术的真正诞生,已是我们此生最幸运的事了,至于‘Q先生"到底是谁,反倒不重要了。只是有些可惜了,原本‘Q先生"是可以名垂青史的。”
    有近乎“绝对正确”的Q先生作为总指挥,确实并不需要什么有创新意识有强硬主见的院士,反倒是洪显华这样有些墨守成规、小心谨慎,又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中年院士更适合当“Q先生”的搭当。
    樊益平院士笑道:“行行,‘小心小心",一切都听你的。对了,老洪,你有没有猜想过这‘Q先生"会是谁?”
    洪显华院士看了看四周,哪怕这办公室里只有他们两人,洪院士还是压低了声音道:“老樊啊,咱们几十年的老交情了,虽说什么话都能谈,但我还是要提醒你,注意纪律,不该瞎猜的别瞎猜。”
    洪显华院士轻声道:“只要几十年后,他们的身份可以公开了,总会有名垂青史的那一天。”
    “话虽如此……”樊益平院士感叹道:“但几十年后啊,很可能真的就是‘身后名"了。不能在生前显赫,总归有点小遗憾的,倒是我们白捡了这个偌大名声,说实话,我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
    洪显华院士摇头:“小心驶得万年船,毕竟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与核裂变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这次的‘示范堆点火试验"事关国家的能源战略未来,是绝不容有失的,不然我们既愧对‘Q先生",又愧对国家的期待。”
    Q先生当初制订的研发计划并非只是“稳定受控的核聚变技术”,而是直接奔着利用核聚变技术进行商业发电去研究的,一切核聚变发电所需的技术与材料,都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易于生产,所以这次如果成功点火,那就意味着距离核聚变发电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推广、商业化应用,只差临门一脚了。
    到时必然要公开宣布“夏国成功研发核聚变发电技术”的消息,以提震民众的士气与民族科技自豪感——当然,也是因为这技术一旦投入实用中,就不可能瞒得住其他国家的耳目,到时与其一直遮遮掩掩不肯承徒增笑料,不如坦然公布,提高科技威慑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到了那时,“核聚变发电技术之父”的显赫名声,就要落到洪显华和他樊益平的头上了。
    “可能‘Q先生"不想受到太多的限制与针对吧。”
    “也对。”樊益平院士笑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核聚变发电技术之父"的名头好听也响亮,但压力也不少,危险与限制更多,基本上不可能出国了,还得小心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敌国子弹。”
    洪显华院士打断道:“不谈这个了,像‘Q先生"这样的人,心思不是我们能猜的。走吧,老樊,我们赶紧去落实‘Q先生"刚才的实验方案。”
    别看洪显华院士似乎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但要说他不好奇“Q先生”到底是谁,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论起核物理方面的专家人物,院士里倒是有十几位,名校里的有名教授也有几十人,但洪显华并不认为他们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技术水平。
    他曾一度怀疑过“Q先生”就是秦克院士,秦克曾主持过“星球防护罩”计划,里面的“祝融之光”就是采用了核技术,虽然裂变技术与核聚变技术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如果说谁能拥有这样“神级”的实力,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秦克。
    只是秦克回归学术,专心研究数学理论与物理理论、教书育人的消息他也有所听闻,尤其是攻克了两个千禧年数学难题的消息震动世界,洪显华便觉得不太可能是秦克了,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秦克不可能在完成这么多理论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能花无数心思来研究核聚变技术并全程指导他们完成示范堆的建设。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