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94南洋粮食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就会要这要那的。

    几人被要求尽快动身,他们也都让人回家递话,准备行李。

    现在坐在衙门里,就等家人送东西过来,然后就在京营派出的护卫下去通州办差。

    这点,大明朝廷做的还是很好,官员外出办差,京营调一队护卫随行。

    一路上吃喝都是驿站,有京营随行当随从,只不过时节不好,如果是平时,他们还是很喜欢出京办差的。

    一个多时辰后,就在各家先后把行李送到户部衙门,张学颜也从内阁回来。

    随即,书吏就过来把几个倒霉蛋叫去尚书值房。

    “此次事关重大,去了通州,先点两万石粮食,立即发运密云,兵部会调派兵马押运,所以你们到了通州,第一件事儿就是尽可能征集车马”

    按照刘守有紧急从北镇抚司案牍里翻出关于蒙古此次受灾的情况,特别是几个漠北部族的人口数据,内阁已经大致推算出需要拨付的粮食,估计在七八万石之间。

    锦衣卫的数据,只是推算,根据商人和漠北部族交易食盐、茶叶的数量推算的人口。

    未必精准,但误差应该不大。

    当然,还有天气,如果入春的时间也延迟,需要的粮食或许还会追加几千到上万石。

    好在账面上,通州仓存粮足够,这些年漕粮通过运河和海运,从未拖欠,通州仓连续两三年,粮库都已经装得满满的,这也是内阁敢做出这个决定的支持。

    通州仓存粮如果无错的话,足够支持京城两三年的粮食。

    不过魏广德是知道后世粮库硕鼠之事,而且朝中还有海瑞,在南京都察院任上不过一年多,他已经清查多个江南重要粮库,处理了一批人。

    海瑞把江南的情况上奏,也希望京城派人清查通州等几个北地重要粮仓。

    这次,魏广德顺势就把事儿提出来,让户部一并做了。

    当然,这次是让户部自己查,并没有让都察院御史随行。

    不过张学颜也听出他话里的意思,自己发现就内部处理,把损失收回来就算完。

    翻过年,都察院肯定要对通州和临清等重要仓库进行清点的,那时候一旦发现仓库的问题,那肯定就是大事儿了。

    这也是张学颜从内阁出来,急匆匆赶回衙门召见下属的原因。

    “明年,北地几个朝廷掌控的重要仓库,都察院都会派专使清点,所以这次通州那边要打起精神来,好好盘查库房,绝对不准徇私舞弊。

    发现问题,就立即督办,把亏空补上,别抱侥幸心理。

    到时候都察院真查出什么来,别怪我没提前打招呼。”

    张学颜把话说透,其实也是有意把消息散布出去,让户部各清吏司知道。

    有了提醒,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做,那些地方有亏空,这帮人门清的很,甚至比他这个尚书还清楚。

    话说到这里,带队的员外郎和几个主事自然知道事情严重性,都纷纷点头。

    本来还想着打酱油走过场,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等人离开值房,张学颜才一屁股坐回椅子上。

    明朝库管方面的事儿,要说没点猫腻,狗都不信。

    可他知道归知道,也没办法事事亲力亲为,很多时候也只能装糊涂。

    不过前提就是,朝廷不清查。

    一旦要盘库,他领导责任自然推卸不掉,但下面那帮人才是最要命的,说不得就牵扯到什么。

    到了这个层级,白的黑的灰的,他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真要严查,别说户部,就是最清水的礼部,一样会被查出许多狗屁倒灶的事儿出来。

    都是朝廷不管,所以大家才会肆无忌惮。

    不过这次,魏广德在内阁明说明年打算全面盘库,摸清大明的家底儿。

    这话是当着张四维和申时行的面说的,意思不言而喻,都是提醒他们给各自线上的人打招呼。

    可见,魏阁老这次要玩真的。

    盘库,其实不止是魏广德的打算,张居正当初就有这个计划。

    只不过清丈的事儿太大,所以被推迟。

    而推迟到最后,张居正不行了,只能把事儿交给魏广德来办。

    这也是得罪人的活儿,但不做又不行,家底儿都不清楚,后面还做什么?

    何况,魏广德现在是真打算在北地大规模建立粮库,储备大批粮食,最重要的还要在南洋建立更加庞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

    说实话,应对明末小冰河期,魏广德琢磨了许久才得出结论。

    不走出去,是没希望的。

    大明已经开海,这个时候向外扩张,特别是把南洋打造成大明的后花园,是大明度过这个生死局的重要一环。

    不通过南洋输入粮食,单靠大明自己扛,就算调集南方粮食补充北地不足,结果未必会多好,这会在大明南北导致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

    虽然大明各地兴建了许多工坊,许多百姓已经进入工坊成为匠人,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大明整体对这种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依旧很弱。

    能够撑两三年,甚至三五年,但是绝对撑不过未来连续十几年的极端恶劣天气。

    只有建立从南洋通往大明的粮食运输线,才能在关键时刻大规模征集南洋粮食救急。

    这点,魏广德并没有和任何人说。

    而张科在回到兵部以后,也马上让书吏向南海水师发出去一道文书,让他们尽快从南洋筹集十万石粮食,并组织海船北运天津。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