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74报复和新政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他们手下招揽武士无数,其中就有曾经去过大明东南劫掠的武士,只是他们收手早,所以并没有被明军围剿。

    带着来自大明的财富,他们在倭国过上富裕的生活,也给自己添置了强大的武器铠甲。

    有战力的武士,依旧是此时各大名招揽的对象,自然很容易就重新进入各地大名的麾下,重新成为倭国统治集团的一份子,虽然是最低的一级,但他们也已经很满足了。

    这样的会议,在明国水师威胁已经明显后,自然不会遭到织田家族其他人的反对。

    其实现在这个势力虽然还是打着织田氏的名号,但权力更多被外姓家臣占据,织田氏本家人还在默默积蓄力量,自然不会和他们产生分歧。

    魏广德此时还在内阁处理政务,大明朝的制度应该说被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很详尽,虽然其中很多政策时过境迁早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环境,但如果真正严格遵照执行的话,大明朝其实还是能够延续的。

    只是可惜,在近二百年的过程里,许多都已经物是人非,被有意无意的曲解,掩盖了真实的目的。

    魏广德不会去恢复朱元璋那套不合时宜的政策,但是也在尽力重新梳理,希望查缺补漏重新完善制度。

    只不过,当自身利益和制度之间有冲突的时候,他多少还是会有犹豫。

    就比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魏广德就犹豫了很久。

    这项政策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才被推行,打破了士绅免税免役的优待,让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需要服役。

    当然,士绅老爷们是绝对不会去服役的,而是会花钱请人代劳。

    实际上,张居正改革里已经将人丁税和部分徭役折现,但并不是全部。

    要知道,明朝的赋役制度其实很复杂,非官吏未必能完全搞明白百姓到底需要承担多少赋役。

    为此,自然是召集自己这边的人先商议,只有他们认可了,才代表可能提出来后,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

    “善贷,此行要谨慎,一旦提出,怕是你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士绅豪族敌视。”

    江治在听完魏广德的想法后,当即就劝告道。

    张科、劳堪等人和魏广德更加熟悉,听到他的想法也都是咂舌,太大胆了。

    他们为什么读书,一开始可不就奔着免役去的,至于当官,那是过了院试冲击乡试时候才开始考虑的事儿。

    可以说,这年头,大部分读书人其实一开始都是为了功名,有功名就可以免役免税,这是朝廷对读书人的优免政策。

    之前朝廷因为大兴官学,导致这几年科举士子猛增。

    当然,读书人多了,不代表免税的人也多,毕竟每县就那么多秀才名额,每科乡试举人数字也是恒定的,不会导致免役人口暴增。

    但是如果真把读书人的优免政策废除,魏广德就可能成为天下公敌。

    百姓是不可能掌握真实情况的,他们只能通过读书人之口了解政事,很容易就被欺骗。

    后世人都说大明人分民户、军户等分类,但其实民户科举取得功名后,户籍上就会做出相应的变更,成为士,也就是儒户。

    而当获得官身,成为官员以后,儒户又会变更为宦户,所以才有了官宦之家。

    他们的户籍,虽然依旧在民户户籍,但其实已经超越大多数人。

    说实话,魏广德也很不想提出这个政策,因为影响太大,对自己没好处。

    但是,当他复盘张居正改革成果后发现,如果不能对优免政策进行废除,几十年后的发展会怎样?

    士绅阶层难免再次利用优免条令滥用,再次侵占国税造成新的财政危机。

    可以说,封建王朝衰败最大的原因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公平的赋役制度。

    士绅阶层利用免税特权可以积蓄财力,利用农户在赋役上遇到的困境兼并他们的田地。

    关键,他们还掌握着权利,可以肆意歪解。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不能够解决土地兼并,但是却能打破读书人身上套着的光环,让他们和普通人毫无差别,都要交税,都要服徭役。

    这样,张居正时期清丈的成果就可以长久保留下来,国家财政收入就有了最稳定的基础。

    在通过土地获益缓慢的前提下,自然就会让地主们选择经商。

    这也是之前魏广德一直推动的事儿,可经商以后呢,士绅免税这块,说实话,除了牙行换帖银,其他商税征收却都是极难。

    他自己都通过名帖,让一些商会的货船自由往来运河而偷逃关税,别人当然也可以,实际上大家也都在这么做。

    “我说了,此事关键是交换,虽然朝廷收士绅的税和让他们服徭役,但都是可以折银的,而这部分折银,户部计算后给有功名者发放禄米的方式补偿回去。

    宗旨就是该收的赋税一文不能少,朝廷该给的补贴也一文不会少,其实冲抵后并不需要士绅承担赋役。”

    魏广德开口解释道。

    他要的是士绅有纳税赋役的名义,不能继续优免他们。

    那是明初国家刚刚稳定,读书人少时,朝廷为了收拢人才提出的政策,不可能长期执行。

    后世改革初期,国内高知识分子少,于是在高考恢复后一开始就对大学士免学杂费、还发放生活补贴,可以说那时候读大学不花钱还赚钱。

    之后,这些优惠政策逐渐就取消了。

    而大明朝对读书人的优免政策不仅没有随着读书人增多而取消,反而愈演愈烈,这绝对不是好事儿。

    “善贷,士绅不缺那点银子,他们要的就是朝廷的优免条例。”

    张学颜提醒道。

    其实,这也才是关键。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