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0-100  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如果再晚,等土壤再干旱一些,浇过水反而会引起土地开裂,适得其反。

    当下姜舒月所在的田庄,是大堂姐在京郊陪嫁的田庄,她身边跟着四爷、大堂姐、大姐夫、左宝树、田氏兄弟、农事总督府的技术员、内务府负责皇庄耕种的技术员、陪嫁田庄的管事、各大皇庄的管事,还有闻讯赶来的很多乡绅,及其家中负责田庄的管事。

    再加上姜舒月带来的侍女,四爷身边的长随、护卫,还有田庄自己的护卫,以及田庄的佃户等等,全加起来能有几百人,浩浩荡荡,规模堪比皇上驾临皇庄那次。

    不一样的是,那一次姜舒月在讲,皇上在听,其他人也都在听。而这一次,姜舒月在讲,很多人都掏出小本子拼命记。

    都是赚钱的法子啊,谁干听谁傻。

    “顶淩灌溉我记下了,浇返青水还有什么需要注意吗?”相比其他人的战战兢兢,左宝树的关注点更纯粹,想什么就问了出来。

    堪称一行人的嘴替。

    姜舒月朝他点点头:“当然有。墒情是一方面,气温也不容忽视,浇返青水的最佳温度是……”

    古代没有摄氏度这个说法,衡量温度通常以体温作为标准描述,比如有“小暖如人体”,“如腋下暖”等。

    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 90-100(第5/27页)

    来到清朝以后,随着传教士的涌入,在清初便有西方简易的温度计传入,民间也有仿制。

    经此一事,姜舒月暗暗记下,想请四爷帮忙留意。

    四爷如今同时在两个衙门走动,与工部也有渊源,也算近水楼台。

    为了把温度描述准确,同时能被古人接受,姜舒月换了一种说法:“气温在人们换下冬衣,改穿春装的时候正合适。”

    想了想又补充:“如果遇上倒春寒,或者连阴天,晚几日也行。”

    随着高产玉米的扩大推广,左宝树作为姜舒月唯一的亲传弟子,在官方有备案,在民间的威望更高。

    每次下地指导种植,总有不少人围观,如果提前放出风声,围观者半点不会比今天少。

    他身穿绸袍,带着随从,亦步亦趋跟在姜舒月身后。姜舒月边讲边走,时不时被四爷扶一下,行进速度很慢。

    四爷站在姜舒月左边,左宝树站在右边落后一步的位置,认真做笔记,不时提问。

    这个位置是他与雍郡王的默契,也是雍郡王能够忍受的极限,敢再往前走一步,便会被各种形式阻拦。

    左宝树认真记下这两条,见姜舒月绊了一下脚,被四爷扶住,拉到身边,赶紧放缓脚步,同时提醒后面的人减速。

    等了一会儿,才问:“与麦苗的长势有干系吗?”

    姜舒月沉吟片刻:“墒情不够,要在麦苗开始生长前浇水,晚了会影响收成。”

    “这几日天气正好,是否可以浇水?”左宝树又问。

    姜舒月点点头:“中午沟渠开化,浇水也便宜。不过耐旱小麦比普通冬小麦需水少,这个好理解吧?”

    等众人回应,又道:“所以我说的是灌溉,不是灌沟。”

    这时耐旱小麦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更耐旱,需水少,灌溉就够,节省了不少人力。

    众人闻言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脸上露出欣喜。不为别的,主要是浇水的工作太过繁重。

    姜舒月熟悉情况,很理解他们的心情,趁机劝说:“兴建了农田微水利的庄子存水更多,浇水也方便。没建的庄子,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建一套。哪怕建个简易的,用起来也比没有强。”

    转头问左宝树:“建个简易的用多少银子?”

    左宝树想了想,回答:“一百两。”

    姜舒月瞪眼:“这么多?”还只是简易版的。

    忽然想到自己画的设计图,又闭嘴了。

    全靠人力,各种开沟,还要建小型水库,一百两可能不够。

    又转头看四爷,可怜巴巴:“王爷,朝廷能给点补贴吗?”

    左手政府,右手承包商,身后是人民群众,应该比较好谈。

    再说是政府补贴,也不花四爷的银子,争取一下万一有呢。

    四爷统管全局,对农田水利情况知道得比姜舒月和左宝树多。

    噶尔丹被杀,朝廷罢戈,而旱灾持续,朝廷本来用于征战的银子,可以挪过来一部分赈灾。

    但高产玉米横空出世,让朝廷节省了赈灾的银两,四爷便打起了这些银子的主意。

    经常带王妃出来巡视,路上听她念叨最多的,便是年景不好。

    年景有多不好,钦天监早有预判,时旱时涝,情况不定。

    久旱必生虫,久涝必生疫,皇上圣明,已经开始着手应对。

    四爷暂管农事总督府,同时在户部行走,适时上了一份奏折,主题就是兴建农田水利。

    大到修建水库、河渠,小到补贴自建水利设施,都有案例参考,预算做得相当详细。

    主打涝时蓄水,旱时放水,人为平均旱涝,造福百姓,以安民心。

    为了祈雨,这两年皇上徒步去了好几趟天坛,然而收效甚微。有一次差点颁下罪己诏。

    上天有好生之德,若降下灾祸,必然是皇帝德行有亏,触怒上天所致。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