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4节  秦时:罡凌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549章 ‘我乃雁门郡新任郡守’
    
    雁门郡。
    雁门关,这座抵御塞外狼族的桥头堡,始于赵武灵王时代。赵国最后一根擎天柱:李牧,正是自雁门关发家,训练出威震天下的赵边骑,大破匈奴二十万骑兵。
    雁门郡的一切,皆是围绕着雁门关而来,整个郡,充斥着剽悍气息,即便三岁小孩子,也多半是在狼族的滋扰中生长起来的。帝国覆灭赵国后,因李牧在雁门郡威望卓著,任命李牧为雁门郡守,统兵五万镇守雁门关。
    正因有李牧的坐镇,已恢复元气的狼族,数度进攻雁门关,都被李牧击退。然而,李牧虽为赵国的不败军神,在赵地拥有几可媲美神祇的威望,可他终究是一个人,不是神。
    “呜呜呜。”
    “武安君,武安君啊!”
    “李牧将军!”
    ……
    这日,雁门关内。
    李牧逝世至今,已有大半个月。但,悬挂在雁门关内外的黑幡白布,仍有大半未取下。因李牧独孙——李左车不在雁门,雁门关的人自发为李牧戴孝。哪怕过了十几日,仍有许多人腰间缠着一条白布。
    念起李牧,雁门关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黔首嚎啕大哭。以致于在这苦寒时节,城中竟弥漫着淡淡水汽。
    得!得!得!
    倏然,点点马蹄落在铺着青石的地板上,汇聚至一处,分外嘹亮。伴着马蹄,更有灰尘飞扬,惹得无数人下意识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入目所及,百余骑汇聚而成的队伍,奔驰而来。马背上的骑士,容颜沐浴在阳光中,尽显豪迈英武。
    “少将军,是李左车少将军!”
    待这百余骑自身旁掠过,一名立于原处的退伍赵兵,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指,指着队伍中的一人,以惊喜口吻叫道。
    “李左车少将军?”
    “他终于来了。”
    “等等,少将军为何不是第一位。难不成,陛下并未任命少将军出任雁门郡守?”
    ……
    李左车的出现,如一记打在众人身上的强心剂,一扫哀氛,惊喜莫名的话语中,许多人更提出疑问。得益于李牧的强大威望,以及镇守雁门关的兵马中多有赵国旧卒,在李牧归天后,这些人所能接受的主将,只有一个。
    那就是:李牧之孙——李左车!
    察觉这支队伍中,李左车并不是第一位,一道突兀降临的阴霾落在他们心头。
    将军府。
    李牧的将军府,一如他的为人,低调内敛。
    因李牧除了李左车之外,再无亲人。李牧病逝后,雁门郡内的部将为了不留遗憾,并未急着将李牧入土为安,而是将李牧的尸身收敛,静待李左车到来,送自家爷爷最后一程。当一行百余骑赶至将军府时,平素会客的大厅,犹自被装点为灵堂。
    一口黑漆木棺材,摆在灵堂最中央,棺木前燃着雪白蜡烛,摆着一些本地特产作为贡品。
    嘭!
    紧赶慢赶来至此地的一行人中,英俊矫健的李左车走出,尽管早就得到了消息,已然接受了这一切。当真的看到自家爷爷的棺木,滴滴黄豆大小的泪珠,仍自李左车的虎目内如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步履蹒跚,一步步走向那具棺材。
    最后,李左车重重跪在李牧灵前,朝爷爷棺椁连磕三记响头,铿锵作响。当李左车抬起头时,额头已浮现血渍。随后,李左车自一旁取过香烛,为自家祖父上了一炷香。
    “李左车,你有三日时间,处理李牧老将军的后事。”
    待李左车为李牧上香完毕,随李左车前来的众人中,走出一名容颜清秀,气质平淡,腰悬宝剑,却让人怀疑,那是否装饰品的青年。俯瞰着跪在李牧灵前当孝子的李左车,自己也为李牧上了一炷香,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吩咐道。
    “三日后,执行任务。”
    “喏。”面对这名青年的命令,李左车没有反对的意思,垂首领命。
    “这位将军,敢问你是?”
    灵堂内,早在李左车到来前,就有人在为李牧守灵,皆乃李牧生前部将,抑或者受过他恩惠的人。见这名戎装青年命令李左车,一名早在赵国时代,就跟随李牧的将军怒了,语气不忿的质问其人身份。
    “我乃始皇帝陛下任命的新任雁门郡郡守——韩信!”
    面对这名偏将的质问,这人也不生气,嘴唇开合,道破自己的身份。
    ………………
    楼兰。
    楼兰,占据了西域最大的一片绿洲,得益于这在西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优渥条件。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楼兰就是西域大地上首屈一指的霸主,在楼兰境内建立了一套简易的自给自足系统,拥兵数万。
    西域三十六国,没有任何势力敢与楼兰争锋。然而,秦人的到来,破坏了楼兰在西域的地位。一条由郑国,这位传奇水工勘探、设计,并最早主持修建的运河之出现,更改变了西域亘古长存的地形。
    岁月悠悠,如今在楼兰这片广袤绿洲之外,已不复遍地黄沙,一座座受沙尘暴摆弄的沙丘,开始固定。诸多沙子化为土壤,根根青草顽强的自沙地内冒出头来,带来本不属于这无尽黄沙的绿色。
    奔腾流淌的运河,虽距楼兰这片绿洲足有百里,仍有淡淡水汽自百里外的运河传递过来,使那燥热空气中,多出淡淡水汽。以致于,诸多楼兰百姓走出上千年来的国境,于国境边缘处开凿出田地,种植起了粮食。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