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济州知府曾巩  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岳麓书院今年参加考试的学子们簇拥着曾诚、刘庆等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位于大明湖畔正中央的济州知府衙门外。
    此时,济州知府曾巩正与衙门里的通判等主要官员一同商议夏季防洪措施。
    济州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然而,随着夏季的临近,济州南高北低的地形使得该地区极易发生山洪。
    据下面官员汇报,面对即将来临的雨季,济州很可能发生水灾。
    一个身穿红色官袍、国字脸的中年男人望向一旁的几位官员,说道:“诸位有何见教?”
    “回禀知州,下官认为不如在山洪必经之处修筑堤坝,用来挡住洪水,以达分流之效。”身穿绿袍的判官陈良站起身来说道。
    知府曾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陈通判此言虽有理,只不过修筑堤坝非一日之功。如今已至七月,还有不到一个月便要进入八九月雨季,恐怕想要修缮足够多的堤坝并非易事。
    况且我济州官衙内并无熟悉水利之人,切不可贸然行事。还是等我奏请朝廷,让工部派遣能人下来协助修筑水坝。”
    通判陈良见曾巩有些犹豫,于是继续说道:“启禀曾知府,如今雨季即将来临。您上奏朝廷来回也需半月,等朝廷派人过来,恐怕已耽误修筑堤坝。下官举荐一人,李师成,此人乃济州历城人,熟悉水利,可为我济州水利出一份力。”
    曾巩闻言大喜,道:“没想到陈通判还知道我济州有如此人才。不错,不错。明日便带过来,一同商量修筑水坝事宜。”
    陈良闻言,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一旁的两名参军录事倒也没有反对修筑堤坝,陈通判举荐人才,他们也不好驳了他的面子。
    那李师成是李思道的弟弟,这一次举荐便是两人的交易。
    作为回报,陈良的儿子陈世杰可以获得岳麓书院的入学名额。
    就在这时,掌书记官苏洵从衙门外走了进来。他朝屋内几人拱手见礼,随后对知州曾巩说道:“知州大人,门外来了数百学子,请求面见知府大人。”
    曾巩听到衙门外来了这么多人,有些疑惑地问道:“苏书记官,门外那些学子有说找我何事吗?”
    苏洵摇头道:“曾知州,门外学子不曾说过何事,只不过领头的人正是您家公子!”
    曾巩知道自家儿子可不是莽撞之人。今日带着如此多学子过来衙门求见,必有深意。
    他微笑着朝几位同僚说道:“噢,这倒是有趣。诸位,不如随我一同去看看我这犬子带着一帮人跑到衙门意欲何为?”
    “好的,那便随知州大人一起去瞧瞧热闹。”其余几位大人也没有驳了曾巩的面子。
    知府衙门外,数百名闻讯赶来的学子们正有规矩地站在府衙门口,等待知府大人的接见。
    虽然这其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得到知府大人的亲自接见,不过他们作为普通学子,今日能见到身为五品大员的知州大人,亦感到与有荣焉。
    随着门口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簇拥在曾诚一旁的学子不由得有些焦急,小声地问曾诚:“曾兄,知府大人是否会出来?一会儿莫不是要派兵捉拿我等吧。”
    曾诚摆了摆手道:“几位兄弟莫急,吾等今日是为国举荐人才,并非闹事,知府大人勤政爱民,又怎会派兵捉拿我等?请耐心等待便是。”
    一旁陪同好友曾诚过来的陈世杰一脸无奈地看着好友说道:“言真兄,何必将此事闹得如此沸沸扬扬。若是到时候彻查起来,兄弟我恐怕也要吃了挂落。”
    曾诚拍了拍小老弟的肩膀,安慰道:“陈老弟放心,我们今日不过是为国举荐人才,即便书院那边出了事,也不至于怪到你头上,大可放心。”
    这些学子经过曾诚的安抚后又安静了下来,耐心地等候知府的出现。
    大约半刻钟后,知府带着一帮官员从济州府衙大门走了出来。
    顿时引起了门外的一阵骚动。
    “快看,快看,知府真的出来了。没想到日理万机的知府居然长这样。”
    知府衙门外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很难见到如此多的官员。
    今日倒好,整个知府衙门的官员都走了出来。
    平日除了有重大事件外,一般很难见到济州这么多官员。
    曾诚见到父亲带着一帮官员走了出来,连忙带头向几人拱手行礼道:“济州曾诚见过诸位大人。”
    随着曾诚声音落下,一起过来的数百名学子也齐刷刷地向济州府衙的官员们行了礼。“见过诸位大人……”
    曾巩脸色一沉,看着自家儿子,不怒自威地说道:“下方学子,尔等数百人来到我济州府衙,究竟所为何事?请速速说来。”
    “回禀诸位大人,学生曾诚今日到岳麓书院观看招生榜,看到一落榜考生徐子建的答卷,甚是好奇。细读之下,竟发现徐子建乃我大周旷世奇才。
    其提写的论文《为学》四句:为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人深省,已有立言之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仅如此,这位学子所写之策论《治黄河九疏》深得治河根本,要是可以实施,实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等学子虽未为官,可又怎肯见此贤才被埋没?
    因此斗胆拿着徐郎君的文章给诸位大人过目,为国举才。今日此举非为私利,一心为国,请诸位大人见谅!”
    曾诚说罢,双膝跪地,将装有徐子建那两篇文章的盒子举过头顶,一脸庄重地说道:“请知府大人过目。”
    身后数百名学子同样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喊道:“请知府大人过目。”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