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章 风霜压我两三年  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此时,有细心的学子开始阅读徐子建的《治黄河九疏》。
    站在前排的人怕后面的看不到,索性大声地读了出来:
    “欲治大河先治沙,然束水攻沙亦或是宽河滞沙皆为良策,可以治标也。
    治本之策,双管齐下才是根本之道。
    其一,可以在大河中上游建筑水坝,以控制黄河之水流量。
    其次,可设河兵司,派遣专人治河,以厢军设河兵营以备不时之需。
    其三疏通下游济水河道筑堤束水,以济水梁山泊之清水冲刷黄河之泥沙。
    其四,东部前汉黄河古道六塔河若要改道需提前拓宽河道,方可引流,否则祸患无穷。
    ……
    其九,运河与黄河并道之处,需要重修运河不可共用也。”
    在大周,黄河水患如同一柄高悬的利剑,时刻威胁着百姓的安宁。
    每逢十几年,黄河便会决堤一次,数十万百姓受灾,流离失所。
    因此,治理黄河的讨论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
    大周朝苦黄河久矣,学子们对于黄河的祸患不说如数家珍,也肯定是有过了解的。
    当这《治黄河九疏》从总体宏观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个治理黄河行之有效的方法。
    岳麓书院门外所有学子都是识货之人,自然知道徐子建这个策论明显是比朝堂上的相公争论的北流和东流的策略强了无数倍。
    学子们身着长袍,头戴方巾,有的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聪慧与坚毅;有的身材魁梧,脸庞黝黑,散发着坚毅的气息。
    他们先是一静,随后齐齐朝徐子建跪下行了大礼。
    “徐郎君,此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请受我等一拜!”
    人群中,徐子建,身材挺拔,一袭青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黑色腰带,显得儒雅而又不失风度。
    徐子建见到这一幕有些愣神,他是个现代人,自然不知道大周人对于治理黄河水患已经到达了痴狂的地步。
    他没想到自己一篇策论引得众人纳头就拜,心中既惊讶又感动。
    他看着眼前这些真诚的学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很快,他反应过来,将一旁几人扶起来,急忙道:“诸位师兄快快请起!徐某年幼当不得此大礼。折煞我也!”
    一个身材高大、脸色黝黑的青年站出来大声说道:“徐郎君,当的此礼!某乃是刘庆,原本是大名府魏州人士。前几年贾相公打算恢复黄河故道,命人倔开一小段河堤,打算引流向东。
    岂料黄河故道河道狭窄,数日内魏州数县被淹。某家中亲旧亦死伤无数。若是当时朝廷得知徐郎君此策,定不会莽撞行事。”
    这件事是朝堂秘闻,当时被朝廷给按下来了,知道的人并不多。
    如今被刘庆说了出来,济州学子们不由得一阵唏嘘,甚至有些想起自己家相同遭遇的还潸然落泪。
    徐子建听着刘庆的讲述,心中感慨万千。
    他虽然在历史书上见过黄河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可真的见到当事人才知道,真相比史书更残酷,同时也坚定了以后要治理黄河的决心。
    他看着刘庆,眼神中充满了同情和坚定,道:“多谢刘兄抬爱,今日某之落榜已然定论,本以为可以在济州城内可以和诸位一同学习,他日金榜题名报效朝廷。”
    徐子建眼看众位学子情绪已经被点燃,顿时影帝附身,眼含泪水说道:“如今这岳麓书院作为官学容不得我,我打算明日便去城外的闽仲书院求学!
    多谢诸位师兄,出言相助徐某感激不尽!今日题诗一首与君共勉!”
    一众学子听见徐郎君要题诗,一脸期待地看着徐子建。
    此时,徐子建站在人群中间,身旁是徐达和苏家兄弟。
    他心中思绪万千,想着自己来到这个时代的种种遭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只见他原地走了三步,将心里想到的诗念了出来。
    《青云志》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倘若命中无此运,孤身亦可登昆仑
    苦厄难夺凌云志,不死总有出头天
    他朝若有翻身时,生吃黄连也叫甜
    风霜压我两三年,心中早已无怨言
    人间总有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
    岁月磨我少年志,时光凉我善良心
    人间总有一丝情,抵我心中意难平
    ……
    徐子建在众目睽睽之下三步成诗,再次震惊众人。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击在学子们的心上。
    “好诗,无人扶我青云志,孤身亦可登昆仑。徐贤弟好气魄!”
    苏轼抚掌大笑,眼神中透着洒脱与不羁。
    苏轼一直以来都对徐子建的才华钦佩不已,今日这首诗更是让他对徐子建刮目相看。
    “诸位,告辞!改日再会……”徐子建朝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