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张欣一看,就忍不住把嘴角都咧到了耳根。
比上辈子给得还早,这说明,朱瞻基比上辈子还得朱棣的宠爱。
即便没有伴驾北征,儿子的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她都想去放鞭炮了。
“可真是好圣孙啊!”
朱高炽语气那个叫酸。
自己儿子得到的都不叫爷爷的宠爱了,那叫爷爷就想把大孙子往死里惯。
这封信里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跟千户百户的人数配置,朱瞻基这支亲军的总人数至少在两万八千人,五倍于现在普通的卫所。
朱瞻基才十六岁多点!!!
这待遇,无论朱高炽还是朱高煦跟朱高燧,都没有。
是到现在都还没有。
他当太子这么久了,他爹连个三瓜俩枣的都没给。
关于亲军的选拔,还指定要十七到二十岁之间、有勇有谋的。
这些人比朱瞻基稍微大一点,又能陪着朱瞻基在军中训练,又能保卫朱瞻基的安全,还能跟朱瞻基一起长大。
这两万八千人,几乎能把武勋家所有的上得了台面的子弟一网打尽。
将来这绝对是大明朝最精锐也最心腹的一支亲军。
几乎可以陪着朱瞻基到老死。
朱高炽不想承认他酸了,但说出来的话里这酸味简直能淹没整个文华殿。
“你要这么想,但凡你瘦点,也能上场打仗,爹肯定也给你。”
张欣反手就是一个不走心的哄。
“但凡你不加但凡二字,我都能信你!”
朱高炽翻白眼。
以前他觉得自己没钱,没人,比不上张欣。
好家伙,现在是连儿子也比不上了。
“诚恳的!!!”
张欣人逢喜事精神爽,也不吝多哄三个字。
“你字少,算了,我信你!”
朱高炽伸手要多一个抱抱。
张欣从善如流。
~~~~~~喜提和谐波浪号~~~~~~~
大明,永乐十一年,三月。
朱棣回京。
然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整顿。
【诏令每年二税以长运法交纳。】
这新年的第一项关于民生的诏令,很是迅速的颁布了出去,
也由朱瞻基的《京报》以大篇幅文章对这项诏令认真的做了介绍。
这个是韩王朱松接任《京报》总裁以后的新举措。
比如这个最新的长运法到底是怎么来的。
原拟的支运法,在朱棣回来跟内阁商量以后,支运法就改成了张欣提议的兑运法。
也就是把老百姓送粮食去各地的常盈仓再随船护送粮食上京城,改成了老百姓只需要送粮食到卫所即可完成纳赋。
在颁发之前,朱瞻基提了一嘴,不如送佛送到西。
他跟朱棣出去这一趟,看到了更多的民间疾苦。
老百姓送粮食去卫所其实并不便利。
特别在出行这里。
运粮必然要用车,家里没车的必然要租车。
可是在纳赋的那段时间,跑单帮的能遮风挡雨运粮食的大篷车要价都不便宜。
车夫还并不帮忙搬运粮食,也不保证粮食的安全抵达,老百姓家里还得出一到两个人跟车。
所以还不如让卫所的军士直接带着空车到田间收取。
车跟人,每个卫所都不缺。
内阁又讨论了一圈,最终认可了朱瞻基的建议。
朱棣也觉得朱瞻基大有长进。
反正国内太平,特别是南边的产粮区,地方卫所都很闲。
而且,这么一来,还避免了卫所收取粮食时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的弊端。
最重要的是,这是真的替老百姓着想,还能落到实处。
皇家人在这种德政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被韩王朱松以一种很写实,很大白话的方式在《京报》上一一说明。
皇帝朱棣提议的支运法——到太子加太子妃张欣建议的兑运法——再最后落实为朱瞻基版的长运法的各种曲折,在京报上通通写得一清二楚。
但凡能看懂的,都会拱手向着京城的方向喊一声:
皇上万岁!!!
太子太子妃仁慈!!!
皇子太孙威武!!!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