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瘟疫一般渗透进校园,学生们也难以独善其身,开始受到不良影响。他们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不再专注于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而是将更多的心思和时间花费在如何塑造一个看似优秀、完美的外在形象上。
这种往外装的行为也与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密切相关,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白热化的今天,一张来自名校的毕业证书似乎成为了通往成功的万能钥匙和敲门砖。
而那些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如此巨大、令人窒息的压力时,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惶恐无助。为了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为了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伪装和吹嘘来弥补自己在学历背景上的先天不足。
社交媒体的迅速兴起和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自我形象。
通过精心挑选的照片、刻意编写的文字来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营造出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这种虚拟的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只有展现出完美和成功,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往外装的行为终究是一种目光短浅、肤浅无知的选择。它虽然能够在短暂的瞬间带来一时的满足和虚荣,但却无法为我们漫长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无法为我们的未来铸就可靠的保障。
在漫长而又充满变数的人生道路上,真正能够支撑我们坚定前行、不屈不挠的,是内在的知识、智慧、品德和能力。只有不断地往里装,用心去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境界,我们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风云变幻的社会中稳稳立足,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不刻意去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然而,在现实生活的滚滚洪流中,我们却常常为了所谓的面子,违背这一至理原则。面子,作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在很多时候,竟成为了我们盲目追逐的虚幻目标,这无疑是典型的往外装。
这种往外装的行为,从本质上看,是对真实自我的背离。它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内心深处真正的满足与安宁,反而会让我们在虚假的表象中越陷越深,如同陷入一片无边的沼泽,难以自拔,最终失去与自我本真的紧密连接。我们在追求面子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忽视了真正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内在因素。
另一种“装”,则是往里装。这个“装”蕴含着深刻的“装载”之意。正如道家所倡导的“积德累功”,为了弥补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不断奋发图强,坚定不移地追求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向那些出类拔萃的高手看齐,通过这种内在的修炼,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和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修炼并非是为了迎合外界的目光和期待,而是为了回归内心的本真,为自己打下坚实且稳固的基础。当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拥有了扎实的底子,内在得到了充分的充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时,我们内心的“麻袋”便能自然而然地稳固站立,所谓的底子最终也能够撑起真实而富有内涵的面子。
而往外装的“装”不过是一种徒劳无益的装饰与虚假的假扮。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粉饰出一个看似完美无瑕的“面子”,以满足那短暂而虚幻的虚荣心。道家一直认为,真正的美是自然天成、未经修饰的。而这种刻意追求的漂亮“面子”,显然与道家所推崇的美学观念背道而驰。
要面子,本无可厚非。毕竟天下之人,皆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没有坚实的底子作为有力支撑,这面子终究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维持。纵然在某一时刻能够撑得光鲜亮丽、引人瞩目,也禁不住时间的无情考验和他人敏锐的审视。一旦被揭穿,就如同那脆弱易碎的泡沫,瞬间破碎消失,化为乌有。
在这个时候,面子不再是真实自我的真实体现,而沦为了一个虚假的面具,如同一个沉重的壳。虽然在表面上可能美化了自己,给人一种美好的错觉,但实际上却在无形之中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它让我们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框架中,无法自由地伸展和探索,阻碍了我们去发现和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人应该回归事物的本质和本真状态。当我们不幸陷入伪装与虚幻的泥沼之中时,不仅别人会轻易察觉到其中的虚假成分,觉得我们不够真实和可信,而且自己也会在扮演虚假角色的漫长过程中,感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因为这种虚假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然的固有规律和内心的真实需求。它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了我们与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相遇的道路,让我们在追寻的旅途中渐行渐远,迷失在茫茫的迷雾之中。
张岱在《夜航船》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艘夜航船缓缓行驶在江面上。在这狭小的船舱之中,一位僧人与一位士子不期而遇,他们决定同宿于此,共同度过这漫漫的旅途时光。
士子刚进入船舱,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高谈阔论,话语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从天文地理到经史子集,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僧人在一旁静静聆听,心中顿时充满了敬畏之情。他被士子那看似渊博的学识所震撼,误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位学富五车、学识渊博的大儒。出于对知识和智慧的敬重,僧人默默地蜷起自己的双脚,卧于一旁,为士子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以表示自己的谦逊和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的逐渐深入,僧人凭借着自己多年的修行和积累的知识,渐渐听出了士子言语中存在的破绽。这些破绽起初细微如丝,但随着对话的继续,愈发明显且难以忽视。于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怀疑,僧人决定试探性地向士子提出了几个关键的问题。
僧人问道:“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两个人。”这个回答让僧人心中微微一惊,但他仍不动声色,紧接着又问:“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自然是一个人!”听到这样荒谬绝伦、与常识背道而驰的回答,僧人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笑意。他不禁笑了起来,说道:“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就在这一瞬间,那士子之前所精心营造的“高”大形象,如同被一阵狂风吹过的沙雕城堡,瞬间崩塌。他那看似光鲜亮丽、充满智慧的面具,也在瞬间“哗啦啦”碎了一地,露出了其内里的无知和浅薄。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和能力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然而,这种展示有时并非基于真实的实力和内涵,而是一种虚假的包装和吹嘘。
士子的行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人们为了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认可,不惜通过伪装和夸大自己的能力来塑造一个虚假的形象。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