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1章 老舅担惊  红楼梦新编白话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且说凤姐见贾母与薛姨妈为黛玉之事神伤,便笑着打岔:“我这儿有个笑话,专给老太太和姑妈解闷儿。”话未出口,自己已先笑得直不起腰,边比画边说:“老太太和姑妈猜猜是哪儿的笑话?嘿,就是咱自个儿家那俩新姑爷新媳妇!”贾母好奇道:“咋回事?”凤姐拿手比划着:“一个在这儿坐着,一个在那儿站着。一个往这边扭,一个往那边转。一个又……”贾母被逗得大笑,嗔怪道:“你好好说,这哪是说他们小两口,倒把人急得不行。”薛姨妈也笑着催促:“别比划了,快直说。”



    凤姐这才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我方才去宝兄弟屋里,瞧见好几个人在那儿偷笑。我心下纳闷,扒着窗户一瞧,原来是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宝兄弟扯着宝妹妹的袖子,嘴里嘟囔着:‘宝姐姐,你咋不吭声啦?你就说句话,我的病保管立马就好。’宝妹妹呢,脸一扭,直往旁边躲。宝兄弟倒好,作了个揖,又上前拉宝妹妹的衣裳。宝妹妹一着急,用力一扯,宝兄弟病刚好,脚还发软呢,这一扯不打紧,整个人往前一扑,就扑到宝妹妹身上了。宝妹妹羞得脸通红,嗔道:‘你越发没个正形了。’”贾母和薛姨妈笑得前仰后合。



    凤姐接着说:“宝兄弟一骨碌爬起来,笑嘻嘻地说:‘多亏这一跤,可算把你的话给摔出来了。’”薛姨妈笑着打趣:“这宝丫头也太较真,小两口说笑几句有啥打紧。她是没瞧见他琏二哥和你。”凤姐佯装委屈:“这可咋说的,我好心讲笑话逗乐,姑妈倒拿我打趣。”贾母也笑道:“就得这样才好。夫妻间固然要和和睦睦,但也得有个分寸。我就喜欢宝丫头这懂分寸的劲儿。只是我还愁宝玉那傻小子,不过听这事儿,倒比以前明白些了。你还有啥笑话,再讲来听听?”凤姐眼珠一转:“等明儿宝玉圆了房,亲家太太抱上外孙子,那才更是笑话一箩筐呢。”贾母笑骂:“你这猴儿,我正和姨太太念叨你林妹妹,你来逗趣也罢了,咋还扯到这臊人的事儿上。你可别得意,你林妹妹在天上恨着你呢,以后可别独自往园子里去,小心她拉着你算账。”凤姐却满不在乎:“她才不怨我,倒是临死前咬牙切齿地恨着宝玉呢。”贾母和薛姨妈只当是玩笑话,并未在意,说道:“你别瞎咧咧了,赶紧去挑个好日子,给你宝兄弟圆房。”凤姐领命而去,挑了吉日,又是摆酒又是唱戏,热热闹闹地宴请亲友,这且按下不表。



    再说宝玉,病好之后,已大不如前那般机灵。宝钗有时翻书看,与他谈论起来,发觉他眼前常见的事还勉强记得,可那股子灵透劲儿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宝玉自己也纳闷。宝钗心里明白,定是通灵宝玉丢了才落得如此。倒是袭人时常唠叨:“你咋把从前的机灵劲儿都忘光了?那些老毛病忘了才好,可怎么脾气还照旧,道理上却更糊涂了呢?”宝玉听了也不恼,只是嘻嘻傻笑。有时宝玉任性胡闹,亏得宝钗好言相劝,才稍稍收敛。袭人也能省些口舌,只管尽心伺候。其他丫头们向来敬重宝钗的娴静平和,个个心服口服,府里一片安宁。



    只是宝玉好动不好静,总惦记着去园子里逛逛。贾母等人一是怕他着了凉热,二是怕他触景伤情。虽说黛玉的灵柩已寄放在城外庵中,可潇湘馆依旧人去楼空,怕宝玉去了勾起伤心事,旧病复发,所以不让他去。况且如今亲戚姊妹们也大多不在园中。薛宝琴回了薛姨妈那儿;史湘云因史侯回京,也被接回家,且有了出嫁的日子,只在宝玉娶亲那日和吃喜酒时来过两次,来了也只在贾母处歇着。她想着宝玉已娶亲,自己也即将出阁,便不再像从前那般嬉笑打趣,见了宝玉也只是礼貌性地问好;邢岫烟在迎春出嫁后就随邢夫人过去了;李家姊妹另住在外,即便同李婶娘过来,也不过是到太太们和姐妹们处请个安,问声好,然后回李纨那儿住上一两天就走了。园子里就只剩下李纨、探春、惜春。贾母本想把李纨等人挪进来住,可元妃薨后,家中琐事不断,一直没空料理。眼瞅着天气越来越热,园子里还能勉强住人,打算等秋天再作安排,这都是后话,先不提。



    且说贾政带着几个在京聘请的幕友,日夜兼程,回到本省。见过上司后,便到任就职,着手清查各属州县的粮米仓库。贾政以前一直在京城当官,只熟悉郎中事务,外任也只是学差,对吏治之事知之甚少。那些外省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民的猫腻,虽也听人说过,却从未亲身经历。他一心只想当个好官,于是和幕宾商议后,张贴告示严厉禁止这些弊端,并宣称一经查出,必定上报严惩。刚上任时,那些胥吏差役们确实惧怕,挖空心思地想讨好他,偏巧贾政古板固执,不为所动。



    他那些家人在京城时没捞到啥好处,盼着主人外放能跟着发财,在京时就打着贾政的旗号四处借贷,置办好行装,本以为到了任上,银子就会像流水般进来。哪晓得贾政这一较真,州县送来的贿赂一概不收。门房签押等人心里直叫苦:“再这么熬半个月,衣服都得当光了。债主又逼上门,可咋整哟。眼睁睁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就是到不了手。”那些长随也抱怨:“你们好歹没花啥本钱,我们才冤呢,花了大把银子买通关系才进来,来了一个多月,连个铜板都没见着。看来跟了这主儿,是别想回本儿了。明儿咱大伙一起告假走人。”第二天,众人果真聚齐,都来要求告假。贾政不明就里,说道:“要来是你们,要走也是你们。既然嫌这儿不好,那就都请便。”那些长随们骂骂咧咧地走了。



    只剩下些家人,又凑在一起商量:“他们走就走了,咱们走不了的,总得想个法子。”其中一个管门的叫李十儿,大剌剌地跷着腿坐在椅子上,挺直腰杆说:“你们这群没出息的,着啥急!我看那些长字号的走了也好,省得抢风头。如今他们都饿跑了,且看我十太爷的手段,少不得老爷得听我的。不过咱得齐心协力,弄些钱回家好好享受。要是不跟我干,我可就不管了,反正我不怕你们。”众人忙不迭地说:“好十爷,我们就信你。你要是不管,我们可就没活路了。”李十儿又说:“可别等我弄来钱了,你们又眼红,窝里斗可就没意思了。”众人连忙保证:“你放心,绝没这回事。就算钱不多,也比我们自己掏腰包强。”



    正说着,粮房书办来找周二爷。李十儿斜着眼问:“找他干啥?”书办陪着笑脸说:“本官上任都一个多月了,那些州县太爷见告示厉害,都不敢开仓。这要是误了漕运,可咋整?”李十儿呵斥道:“别瞎咧咧。老爷那是说到做到的。这两天本要发文催兑,是我劝了才缓一缓。你到底找我们周二爷干啥?”书办忙说:“就是来打听催文的事儿,没别的。”李十儿冷笑:“还敢嘴硬,我刚说催文,你就接话。可别偷偷摸摸来谈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小心我叫老爷收拾你。”书办赶忙解释:“我在衙门都三代了,在外头也有些面子,家里日子过得去,只想规规矩矩伺候本官,盼着他高升,不像那些等米下锅的人。”说完,打了个招呼就走了。李十儿却又起身,堆着笑说:“这么不禁逗,说几句就急眼了。”书办无奈地说:“不是我急,再乱说,可别连累了二太爷的名声。”李十儿凑上前拉着书办的手问:“你贵姓?”书办回答:“不敢,我姓詹,单名一个‘会’字,早年也在京城混过几年。”李十儿套近乎道:“詹先生,久仰大名。咱们都是兄弟,有啥话晚上来这儿好好聊聊。”书办也客气道:“谁不知道李十太爷神通广大,我刚才都被吓着了。”说笑着各自散开。当晚,李十儿就和书办嘀咕了半宿,第二天拿话去试探贾政,结果被贾政痛骂一顿。



    隔了一天,贾政去拜客,里头吩咐伺候,外头应了一声。等了好一会儿,都打点三下了,大堂上却没人接鼓。好容易找来个人打了鼓,贾政走出暖阁,却发现站班喝道的衙役只有一个。贾政也没细问,在台阶下上了轿,又等轿夫等了老半天。轿夫到齐后,抬出衙门,炮只响了一声,吹鼓亭的鼓手只有一个打鼓,一个吹号筒。贾政忍不住生气道:“往常还好好的,今儿怎么乱成这样?”抬头一看,执事队伍也是参差不齐。勉强拜完客回来,便下令要打误班的人,有的说没帽子误事,有的说号衣当了误事,还有的说三天没吃饭抬不动。贾政气不过,打了一两个也就算了。又过了一天,管厨房的来要钱,贾政把带来的银两给了他。



    从这以后,贾政就觉得诸事不顺,比在京城时还麻烦。无奈之下,叫来李十儿问道:“我带来的这些人怎么都变了样?你也管管。现在带来的银子都快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