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1章 计算机中心  四合院:重工兴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飞机很快就抵达了目的地。
    依旧是沪市。
    在取得了刘爸爸的同意后,通过中科院联系到了沪市的国家计算机中心,沪市分院。
    此时的国家计算机中心,有南北两个,一个在京城,另一个,就在沪市了。
    不是方想不愿意在京城找。
    而是沪市的更近一些,也方便一些。
    “郑院长,你好,我是方想。”
    到了计算机中心,联系到了对方后,方想很快就被迎到了办公室。
    “方教授,非常欢迎您莅临指导。”
    郑院长是一名四十出头岁的中年人,比方想年龄大一些。
    他是第一批公派留学生,78年12月留学到普度大学计算机系。
    82年学成归国,没几年后,就履任了沪城计算机中心的院长一职。
    78年12月第一批留学生,一共有52名,最大的有四十岁,最年轻的33岁。
    人数最多的就是从燕大选拔出来的13人。
    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从全国各个大学选拔的青年教师精英。
    因为距离上一次公派留学有十年之久,这些除了极个别的有过苏国留学经验,其他人都完全不懂外语。
    7月份决定公派留学后,8月份选拔,9月开始抓紧时间学习,到了12月准备出发的时候,他们也就集中培训了三个月时间。
    当时去办理签证的时候,有对方使馆官员询问他们。
    “知道你是去干嘛的吗?”
    有人因为听不懂外语,就干脆拿出自己说的最流利的几句话。
    “我叫xxx,出生于42年,今年36岁了。”
    “非常好,过了。”
    瞧,就这么离谱。
    你别笑,这对话可是有记录的!
    而让人欣慰的是,这52位公派留学生,全部归国。
    可当第二年,也就是79年第二次公派留学人数增加到了300人这一年起,就有相当部分的留学生滞留国外,终生未归。
    当然,这是题外话,咱们不聊这个。
    第一批52人全部归国后,其中有十几名当年就评选进了中科院,还有一些在后来工程院成立的时候,也评选了进去。
    郑院长,就是卢院长介绍的。
    “不敢,谈不上指导。
    今天过来,一个呢是想参观一下咱们的计算机中心。
    另一个呢,就是想寻求一些合作。”
    方想握住郑院长的手,赶紧笑着谦虚了一句。
    “走,咱们一边说一边聊。”
    郑院长自然也是知道方想的,笑着寒暄了几句后,就带着方想换上了白大褂,走到了机房里。
    “这些呢,都是咱们高价从国外购买过来的。
    虽然比不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但也已经比过去咱们的技术大大领先。”
    郑院长一边走着,一边指着那些大铁疙瘩说着。
    如今的计算机,可不像后世家用电脑一样小巧。其实即便是后世的超级计算机,那也是个庞然大物。只不过寻常人没机会见到罢了。
    方想看着这些看起来毫无特色的机器,心中却一番感慨。
    犹记得当年去的那个夹皮沟,那里的计算机,跟眼前的计算机,其实看起来颇为相似。
    但那时候的计算机,却都是国产的。可惜后来经历了风暴,国内的计算机产业全部停摆。先是没了资金,后来部分裁撤,人员分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在那几年里都废了。
    要知道,六十年代的国产计算机,可是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的。当然,那时候的计算机技术,也确实落后的没眼看。
    但仅仅过去了十几年,就拉开了这么大的差距,导致到了方想穿越前,都没有赶上。
    如今国家也开始关注这一块,只是怎么说呢?
    也仅限于关注,拨一点钱,参与一下,知道怎么回事儿就行了。却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未来产业革命的支柱。
    上一次知道沪城计算机中心,还是从约翰牛马可尼公司进口航电设备的时候。
    当初,方想可是认为自己吃了个大亏的。后来又花了两个亿,才买下了完整的源代码。
    如今,那源代码,就在京沪两地的计算机中心,由他们研究和优化。并对j-8、j-10、j-11做出针对性的升级和匹配工作。
    “我有个想法,不知道郑院长是否了解集成电路板?”
    跟着郑院长参观了两个机房后,方想已经对目前国内的计算机水平,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
    虽然清楚可能这次之行,不会有什么结果,但还是问了。
    “集成电路板?跟我们不一回事儿啊!”
    郑院长皱了皱眉头。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