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3章 提前两年下乡  四合院:开局贾张氏炸裂焚化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对了!
    后世可能不知道,这个年代有个词儿叫“开门办学”。
    就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学军劳动。
    甚至一些大学还有校办工厂和农场等“三学”基地,每学期一次,每次二到四周,学校停课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
    在一些老师和学生当中,觉得这是扰乱了正常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秩序。
    但是对于一些不怎么想上课的“童鞋们”,这就是一件大好事儿了。
    “三学”期间可以不在教室里上课,不受课堂纪律的约束。
    更是不用写作业,也没有考试,还可以暂别校园“闯荡”社会。
    因此,每到安排“三学”活动的时候,“童鞋们”无不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所以嘛……
    年轻人不咋爱学习,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这个年代的“三学”活动,内容非常复杂……
    很多学校算是各显神通,分别联系说得上话的各种社会单位。
    有的学生被分到电机厂,学习操作冲床,冲压电机配件和绕线。
    有的学生被分到机床厂,学习车、钳、铣、刨、磨。
    还有的学生学农支农,打着背包下生产队插秧种田,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去园艺场的学生,学习果树嫁接、培育树苗,有时还能混到水果吃,算是运气很好。
    还有去学开手扶拖拉机的,也很受学生欢迎。
    不咋受“童鞋们”待见的,就是在学校农场开畦整地,种菜施肥。
    还有被安排在学校饲养场里,喂养生猪的同学,谈起自己的“三学”经历,一言难尽。
    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儿。
    很多参加过“三学”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被社会毒打之后。
    他们觉得,提前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
    对日后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被社会毒打的时候,承受能力更强。
    开展“三学”活动,应该算是一种预兆吧。
    由于城市人口太多,工作和住房压力大。
    嗯,还有一种说法,是世界的两个头号大国,都跟我们不对付,为了避免大量人口被人家一锅端了。
    在1968年12月,国家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了!
    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这些学生全部前往农村。
    对了,不应该再叫学生了,应该称呼他们“知青”,就是知识青年的意思。
    “知青们”被欢送踏上远去列车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是一身军绿色服装。
    还有人胸前挎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垂下的布条上印着“光荣”两个字。
    很多知青们不仅自备军装,还要带上军帽,挎着军挎包。
    有条件的,还要在“军挎”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这时候就不是拼爹了,而是要比拼家里的母亲或是姐妹们手巧不巧了。
    嗯,人类社会的内卷就是这么残酷,无处不在啊……
    后世官方资料统计,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输送到了农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跟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这种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事件,程文远上辈子就印象深刻。
    而且他可不敢等到1968年12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因为别看上山下乡的目的地有很多,包括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全国各地。
    但是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公社和乡村。
    而且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全国都要照例实行。
    所以程文远提前了两年,在他应该大学毕业的1966年。
    因为学校停课,既拿不到大学毕业证,不能分配工作。
    他就出人意料地“替学校分忧”,主动提出来。
    “我要去农村!”
    不光是把家里人都惊呆了,连想把他留下来任教的大学老师也懵了。
    对了!
    还有东城区的街道办,也想给程文远安排工作,让街道下属的食品厂换一个年轻有为的厂长。
    嗯,结果发现,天才神童是到了叛逆期,还是吃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