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十六国春秋》:“张茂谓马岌曰:‘刘曜自古可谁等辈也?’岌谓曰:‘曹孟德之流。’茂默然。岌曰:‘孟德,公族也;刘曜,戎狄;难易不同,曜殆过之。’茂曰:‘曜可方吕布、关羽,而云孟德不及,岂不过哉!’”
蔡东藩:“刘曜、石勒、王弥辈,徒知屠掠,毫无英雄气象,不过因晋室无人,遂至横行海内,否则跳梁小丑,亦何能为?试看索綝、贾疋等之倡言起义,一鼓而集十余万人,破刘粲,败刘曜,兵威大震,向使始终如一,则中兴事业,当属诸愍帝,而琅琊王睿无与也。彼刘曜、石勒,亦乌能更迭称雄乎?”
刘阐,中国五胡十六国前赵皇族。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刘曜子。刘熙在前赵灭亡后被杀。
刘熙(?-329年),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皇帝刘曜之子,为刘曜的皇后羊献容所生,光初二年被封为皇太子。
光初十一年(328年),刘曜兵败为后赵所俘,刘熙成为汉赵实际上的统治者,但并未称帝。次年(329年),后赵中山公石虎大破其军,刘熙被捕,不久被杀。
人物生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319年(光初二年),刘熙被立为太子。1
公元328年(光初十一年),刘曜兵败被后赵所擒,刘熙成为前赵的实际领导人,但并未登基称帝。
公元329年(光初十二年)正月,刘熙听说父亲刘曜被擒,大为恐惧,与兄南阳王刘胤商议,准备向西保守秦州。尚书胡勋说:“如今虽然丧失君王,但国土仍然完整,将士也未叛离,暂且应当集中力量抵御敌军。力有不支时再逃也不晚。”刘胤发怒,认为这是扰乱人心,将他斩首,随后率领文武百官逃奔上邽。各地方官员也都放弃自己镇守的地方跟从,关中大乱。将军蒋英、辛恕拥有士众数十万人据守长安,派使者向后赵请降,后赵派石生率领在洛阳的士众前往长安。2
同年八月,南阳王刘胤率数万士众由上邽奔赴长安,陇东、武都、安定、新平、北地、扶风、始平各郡的胡人、汉人都起兵应从。刘胤屯军于仲桥,石生环城自守,后赵令中山公石虎率骑兵二万人救援。3
九月,石虎在义渠大败前赵军队,刘胤逃归上邽。石虎乘胜追击,尸体枕籍千里。上邽被攻破,石虎擒获刘熙、刘胤及其将军、郡王、公卿、校尉以下三千多人,全数杀害。把前赵朝廷的文武官员、关东流民、秦州和雍州的大族九千多人迁徙到襄国,又在洛阳坑杀五郡的屠各部人众五千多。4
前赵自此灭亡。
刘徽,中国五胡十六国前赵时皇族,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刘曜子。
光初二年(319年),汉国(前赵)皇帝刘曜回到长安,从平阳迁都于长安,立后妃羊献容为皇后,儿子刘熙为太子。封儿子刘袭为长乐王,刘阐为太原王,刘冲为淮南王,刘敞为齐王,刘高为鲁王,刘徽为楚王,各宗室子弟都进封郡王。
前赵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建立的割据政权
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列国之一,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割据政权。
304年11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国号汉。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09年迁都平阳。310年病卒。长子刘和即位,被庶弟刘聪篡位。313年刘聪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316年又灭亡位于长安的西晋残余势力。
318年7月,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立,八月靳准发动平阳政变杀刘粲。镇守长安的中山王刘曜发兵攻靳准。十月刘曜带军行至赤壁(今山西省河津市赤石川)后登基称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国号为赵。与此同时石勒起兵反叛自称赵王,汉赵丧失东土,赵帝刘曜独存西境。史家为区分,将关中的刘氏赵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即将稍前的(屠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而将随后的石姓赵称为后赵。此后刘曜、石勒常相攻伐。由于刘曜在关中地区对各民族采取高压政策,加上治国无方,一味征战,国势日颓,石勒则控制了河北广大地区。329年初,前、后赵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被后赵擒杀,汉赵主力被消灭。
329年,后赵军乘胜西进,前赵太子刘熙弃长安而奔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九月,后赵石虎攻克上邽,杀死刘熙及文武百官,汉赵政权灭亡。
立国背景
匈奴五部,质留中原
刘豹、刘渊父子为南匈奴单于的后裔。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魏王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刘豹为左部帅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北)。[1] [2]
刘渊生于嘉平时期(249年—253年),他于魏元帝咸熙年间(264年―265年)住在洛阳作人质,受到晋王司马昭厚待。到了西晋泰始年间之后,并州人王浑多次向晋武帝推荐渊,西晋武帝准备让他也参与平吴事宜,遭孔恂劝谏而作罢。279年,刘豹病故,刘渊代父为左部帅。太康十年(289年),西晋武帝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3] [4]
八王内讧,密谋叛晋
西晋有意削弱刘渊与部落的关系,后二迁为离石将兵都尉,刘渊则利用此职位的权限暗中扩展势力。西晋惠帝即位后初期由杨骏辅政,杨骏为拉拢刘渊,刚执政就封他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卿侯,给予统率匈奴五部军事的大权。[5] 十年后西晋爆发内战,李特一家也率领益州的流民起义,西晋土崩瓦解。在并州的匈奴五部也酝酿着反抗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三月,成都王、河间王联军讨伐齐王司马冏,攻占洛阳。不久,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攻邺,荡阴之战司马颖击败司马越,进而将晋惠帝留在邺。这时成都王司马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拉拢刘渊,表其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加强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地位,并命刘渊居邺城,以便控制。原北部都尉、右贤王刘宣与各部贵族商议共推刘渊为大单于,遣其党呼延攸到邺与刘渊联络。[6] 刘渊借口回部会葬,成都王不允,于是遣呼延攸回归,告知刘宣等召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为反晋作准备。[7] [8] [9]
托名援邺,离石起兵
304年八月,东海王派系的司马腾、王浚率段部鲜卑、乌桓势力发兵进攻邺城。在邺带兵的左贤王刘渊见机再次请求返回左国城,愿以调发匈奴五部援助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迫于形势之危急,采纳其建议而准其西还,并拜渊为北单于。[10]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