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出兵攻吴。孙权派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拒曹休,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以裨将军朱桓守濡须拒曹仁。十月,孙权临江据守,曹丕也决定亲征攻打东吴。魏军断绝吴军的粮草、援兵,围攻江陵六个月,因吴将朱然的坚强防守而无功而返。东线战事则是吕范大败小胜,朱桓力克曹仁。224年(黄武三年)八月,曹丕亲率水军第二次攻吴,因遇暴风雨,江水暴涨,只得再次退兵。不久,汉、吴互通使臣,恢复同盟。225年(黄武四年)五月,曹丕第三次率水师征吴,八月进入淮河,十月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渡江。恰在这时,天气严寒,长江冰封,战船不能行动,且吴国严兵固守,只好返回,曹丕三次攻吴,都收效甚微。公元226年(黄武五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击江夏,不克而还。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以降魏为理由诳诱魏扬州牧曹休。曹休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蒋济、满宠意识到曹休的不利之处,但曹休已经开战,随后大败。
孙权
石亭之战中魏国的失败,使曹魏在二十四年内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孙权称帝奠定了基础。公元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孙吴境内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带兵一万多人,率领装载金银财宝的船只,试图使辽东接受孙吴的封爵,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此后孙权又数次攻打魏国,但皆无功而返。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二宫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名臣陆逊亦因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责辱,怨愤而死。孙吴开始走向衰落。
变乱更迭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是年,爆发了东兴之战,魏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率领诸葛诞、胡遵等领兵7万,直逼东兴。孙吴以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惨败。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孙綝与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不久孙綝又被杀死。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未使孙吴的疲弊之态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灭亡,交趾又叛吴降魏,魏灭蜀之战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孙吴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孙吴内部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当时握有实权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
苟延残喘
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时被誉为“令主”。但不久,他的残暴一面就开始显露。孙皓对臣民残忍无道,自己则骄奢淫逸,民怨沸腾。幸陆抗、陆凯等重臣的全力支撑才让孙吴苟延残喘。另外,孙吴不断向晋发动战争,孙皓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令吴军攻打晋江夏、襄阳、合肥、交趾等地。
孙皓不断的军事行动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同样也给孙吴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并遭到江东士族的一致反对。陆抗等认为孙皓连年发动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得不偿失,并且也无法改变晋强吴弱的现状。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陶璜击破交趾,擒杀西晋设置的守将,收复了交趾,九真郡、日南郡都回归孙吴的统治下,后又平定了扶严夷,设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范慎为太尉。使持续多年的交趾之乱暂告停歇。
公元272年(凤凰元年)西陵守将步阐因畏惧失职,占据西陵城叛吴降晋。吴将陆抗立即率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伐,晋将杨肇、羊祜、徐胤率军救援步阐。西陵城防坚固,陆抗围堰防守,并力排众议毁坏大坝,与晋军对峙。陆抗军中的一个营的都督俞赞降晋。陆抗利用俞赞提供给晋军的情报,连夜调整了军力部署,次日大破晋军。西陵城亦被攻克。
西陵之战后,孙皓误判了当前形势,穷兵黩武,屡次对晋朝发动小规模战争,徒耗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走向灭亡
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晋灭吴之战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孙吴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
孙吴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5]
沿革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