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3章 魏11  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始创户调制,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曹操在世时,还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如他举荐的扬州刺史刘馥,修复、建设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得“官民有畜”。[]
    以身作则,提倡廉洁
    在开源的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的衣服、鞋子不事华丽,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
    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还不是遵守古礼的时候。安葬完毕,所有人都除服。那些率军屯戍在外的,一律不得离开屯所。有司各率其职。以时服下葬,不要在幕中贮藏金玉珍宝。”[
    文化
    文学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上。南朝人钟嵘《诗品》虽将其诗置入下品,但对曹操的评语却很准确,他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抓住了曹操悲凉风格的特点。宋人敖陶孙《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操怀匡世之心,忧世不治,南征北讨,与群雄逐鹿,情怀慷慨,发为诗歌,确如北地老将,气韵沈雄。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看水波澹荡,洪波涌起,可以体会到诗人那如大海一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襟抱。[
    曹操现存20多首诗,均为乐府诗。其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写的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诗歌如实地描写了义军由聚而散的情形,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进行了揭露和批评。诗末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曹操在诗歌史上重要的贡献。他用当时人熟悉的乐府旧题记叙他所经历的事件,创作了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94]的作品。
    曹操诗歌内容丰富,除了记述时事以外,还写他本人的政治理想。在《度关山》中,他描述一个法治国家的理想“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赏罚清明,各遵秩序。吏不失职,民不奢侈,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在《对酒》中则描绘了一个“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的太平图景,表现了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怀抱。曹操起于微末,最终平定群雄,奠基魏业,其所经历中的感慨都如实地记录在他的诗歌中。《苦寒行》记叙的是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北征高干之事,诗歌记叙在冰雪交加中艰苦行军的景况,作者却能站在战士们的立场,体察思念家乡的痛苦情绪。《短歌行·对酒当歌》可能写于一个特殊的时期,诗人有感于时光飞逝,来日无多,而个人的抱负却迟迟不能实现,因而深切盼望贤人能够帮助自己,早日完成统一的大业。
    将破碎的河山重新整合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因此曹操常常会慨叹人寿不永,这种忧惧其实是与他要完成志业的抱负相关。曹操写了不少的游仙诗,如《气出唱》《精列》等,这不能简单地看作为消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祈望长生的想法与他要统一天下的英雄怀抱有关。事实上曹操是一个生活态度非常实际,并非虚妄求仙的人。在更多的地方,曹操表现出非常现实的、重视个人主观作用的态度,《步出夏门行》是曹操这种态度的代表作品。诗人认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年寿短长并不全由于天命,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他很积极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诗风,以钟嵘所评最为确切,确是古直悲凉,这与他的身世、地位、怀抱都有关系。唐代诗人元稹说“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冤哀存离之作,尤极于古。”汉末支离破碎的社会现实感发着曹操,所谓“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曹操的散文也很有成就,鲁迅曾说他是改造文章的宗师,是指他对汉代文体风格所做的突破。比如诏令这种文体,风格应以典雅庄重为主,但曹操的一些诏令却洒脱而无顾忌,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如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直陈自己不能放弃权力的各种理由,言词恺切,锋芒毕露,却又坦诚而真率。他从自己初愿做一郡守说起,因了种种不同的历史契机,而不断修改自己的志愿,最后他于强敌中崛起,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等各种割据势力,“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他说这时“人臣之望已极,意望已过矣”,虽有掩饰的成分,但却很真诚。说到平定天下的功勋,他并不讳饰,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确是实情,并非自大之言。又说到现在还不能放弃权力,以博谦退之美名,因为“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种清醒的认识、处实的态度和坦白的言辞,使得文章具有一种率真之气,生动、新鲜而富有个性的锋芒。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情质相符,是曹操诗歌和文章共同的特征。[
    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亦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
    文学影响
    他倡导并开创的建安文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且建安文学建立的优秀传统,也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标准。”建安风骨”是后代文人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陈子昂反对初唐时期的形式主义诗风,称“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也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一切都与曹操的贡献有关。曹操以相王之尊,不独亲自赋诗撰文,而且能够尊重文人并保护文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与文人保持着比较好的友谊,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藏书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书法<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