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他拿起一旁的金属灯盖,那只常年握着猎枪,稳如磐石的手,此刻竟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他闭上眼,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将灯盖缓缓罩下。
“噗”的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清晰。
火焰消失了,一缕混杂着煤油与灼热金属气息的白烟升起,旋即被风吹散。
主灯龛,陷入了一片黑暗。
赵铁柱的手,僵在半空。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东京。
陈曼莉坐在自己位于新宿的高级公寓里,完成了最后一份关于欧洲地下文物流向的分析报告。
她没有将其发送给拍卖行的老板,而是娴熟地进行了三次加密,然后通过一个绝对安全的渠道,直接发送到了一个指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的秘密邮箱。
做完这一切,她打开另一个文档,那是一封早已写好的辞呈。
她点击了发送。
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她平静而美丽的脸庞。
她站起身,走到书柜前,从最底层抽出了一个沉重的硬盘盒。
里面,是她这几年来,利用职务之便,悄悄备份的所有顶级客户的档案、交易习惯、资金脉络和私人关系网。
这是一个足以在国际收藏界掀起一场地震的“军火库”。
她将硬盘盒用防静电袋层层包裹,放入一个不起眼的快递纸箱,收件地址是北京的一家普通贸易公司——那是周砚清提供给她的“信箱”。
当夜幕降临,她为自己倒了一杯红酒,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
窗外,东京塔如一柄通天火炬,用璀璨的灯光炫耀着这座城市的繁华。
而在她身后的书桌上,一盏她特意淘来的中式老煤油灯,正静静地燃烧着,光芒温暖而内敛。
她拍下了一张照片:前景是摇曳的煤油灯,背景是虚化的东京塔。
然后,她登陆了自己许久不用的社交账号,发布了这张图片,配上了一行简短的文字:
“我在光里,看见了影。”
北京,中华书局的古籍编辑部。
周砚清将一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打印稿,轻轻放在了总编辑的桌上。
封面上,是三个古拙的篆体字——《守陵志》。
“老周,你这……你这三十年的心血,真就这么出版了?”总编辑扶着老花镜,激动地翻阅着,“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太惊人了!许多悬案,许多失踪的国宝线索……你这是捅破天的大功劳啊!”
周砚清摇了摇头,脸上是一种学者的淡然与执着:“功劳不是我的。我只是个记录员。”
他翻到序言,指着其中一句话,对总编辑说:“这句话,请务必加粗。”
那句话写着:“我们追寻的从来不是碎片,而是拼图之人。”
全书,没有提及任何组织的名字,没有罗列任何人的功绩。
只在书本最后的附录里,用代号列出了三十二位“匿名供述者”的名字:“风后”、“力牧”、“常先”……每一个代号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
而在第三十二个代号之后,最后一行,是两个字和一片空白。
“待续。”
夜色更深,太行山的风雪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杜青山带着两名最精锐的队员,如同幽灵般穿梭在“地眼”周围的山林里。
他们动作麻利而专业,将之前布设的所有红外摄像头、震动传感器、微波探测仪……所有现代化的监控设备,一一拆除、打包,不留一丝痕迹。
未来的守护,将回归最原始、最不可预测的方式——山路隘口几不可见的震动绳铃,和每日由赵铁柱亲自更换的石龛香炉。
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拧下,杜青山独自一人,最后一次巡视这片广阔的山脊。
他站在一块巨岩上,举起军用望远镜,望向远方。
突然,他的瞳孔微微一缩。
在几公里外另一座山头的密林深处,有一点微弱的火光在闪动。
那光芒,像极了他们刚刚熄灭的那种煤油灯。
他调整焦距,隐约能看到几个年轻的身影围着那点光在做些什么。
是邻村的青年。
他们听老人们讲过“山神灯”的传说,竟用铁皮和玻璃,自发仿制了一盏老灯,在这风雪夜里,为他们心中的“山神”点亮。
杜青山缓缓放下了望远镜,没有靠近,也没有惊动他们。
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却发自内心的笑意。
他拿起对讲机,按下了通话键,用他一贯的简短语气,向山下的江天豪汇报:
“网已成,人不知。”
黑暗中,唯有风声与赵铁柱粗重的呼吸声。
片刻的死寂后,老猎人终于动了,他迈开沉重的步子,走向江天豪。
黑暗中,唯有风声与赵铁柱粗重的呼吸声。
片刻的死寂后,老猎人终于动了,他迈开沉重的步子,走向江天豪。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