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一章 永远停止武举  轩辕新明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毛渊明听许纬辰说常镇业的构思,反而有些担心,问道:“科举是天下读书人最关心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利益所在,镇业这么大刀阔斧地改,不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吧?” 
    “嗯……我先跟你说说怎么改吧。”许纬辰觉得毛渊明的问题有些难于回答,便绕开问题,直接开始解释常镇业的改革计划,“首先一点,其实是绍宽和我共同的要求:彻底取消武科科举。” 
    “啊?武科科举前几年不是已经取消了吗?” 
    “没有。我们在朱慈炤登基之后的第一次乡试时,宣布过武科乡试暂时冻结。后来举行会试,连续两届各录取了一百五十名武进士,规模很大,目的是给最后剩下的武举人一次机会入仕。因为乡试冻结,不会有新的武举人产生,而会试录取数量多,可以消化掉部分武举人,全国目前尚存的武举人只有几百人,彻底废除武科科举也就水到渠成。”许纬辰慢慢地解释道,“废除武科科举之后,有志于以武学入仕之人,总共有三种方法可以进身,出路比原来考武举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方式还宽阔。” 
    “哦?哪三种?” 
    “第一种是应征入伍。绍宽要建设皇家陆军野战军,规定每县每年冬季征训年恰满十六周岁的男丁,冬训结束后发二十人到野战军服役,服役期三年,称为’义务役’,期满可以选择退役回家,也可以选择继续服役,称为’志愿役’,志愿役为期九年。如果一个人本身有文化基础,在志愿役期间可以投考军校,考上的就到保定或者定海军校进修,进修期满授予少尉军衔,便是以武入仕了。” 
    蒋一正在旁边皱着眉头问道:“你这个我就有两点不明白的地方,第一,老百姓最怕千里戍边,你这么搞征得上来兵吗?第二,明清两代武科科举进士起码授五品官,你授个九品的少尉,好像差得太远了。” 
    许纬辰见蒋一正一口一个“你”,心知其实指的不是自己,而是项绍宽,所以也并不生气,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老百姓怕千里戍边,这是常识。所以我们征兵有三条优待政策:第一是冬季受训的男丁,受训期间管吃住;第二是凡按时到县尉处受训的,无论最后征发与否,都给牌免下一年的徭役;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凡征发到野战军的男丁,服役期间本家为’光荣人家’,免全家徭役。有了这三条优待,老百姓对应征不但不退避,而且还趋之若鹜。至于说官品嘛,这小民当兵自然比不得武科进士,有个九品的少尉就很好了。要想当更大的官,得走别的路。” 
    蒋一正被许纬辰说得无言以对,便不再说话。 
    许纬辰于是继续说道:“第二种是报考武汉水陆军学堂,考上之后直接分派到卫所当兵,能不能当上官就看造化了,这种算是聊胜于无。第三种才是最主要的,你要是在本县参加文科县试、府试通过,有了童生身份,或者更牛一点的,考上秀才了,甚至是举人,就可以直接报考保定或者定海军校。这些人考上军校之后,身份比志愿役士兵考上要高级一点,童生可以直接授少尉,秀才可以直接授中尉,举人可以直接授予上尉。军校里目前设有战训、参谋、政战、后勤四科,只有战训科有严格的身体条件的要求,其余三科身体健全的文人也能胜任。” 
    “哦哦,那就是说,以后军官当中有文化水平的人会越来越多。”毛渊明点了点头,“那除了取消武科科举,还有什么改革举措?” 
    “嗯,镇业最关心的还是科举制度的改革。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大致是一脉相承,所以毛病也一样,就是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在秀才、举人之间会有一个巨大的壅塞,往往一县之中,秀才多达四、五百人,但乡试三年一次,每县只能有一、二人中举,非常难看。” 
    毛渊明马上表示赞同:“嗯,这事情大家都知道,就像蒲松龄,十九岁时连中’小三元’,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案首,结果乡试屡试不第,到了七十几岁才混上个贡生……” 
    “哎哎哎……天机不可泄露!”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朱丹赤连忙打断了毛渊明。 
    毛渊明一脸不明所以:“啊?什么天机不可泄露?” 
    “你觉得蒲松龄是个古人吧,但他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今年还不到五十岁呢,你怎么就把人七十岁的事情说出来了。” 
    “哦哦哦,那我不说了。”毛渊明笑着捋了捋散乱的头发,“还是老许你继续说。” 
    “啊,好。”许纬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镇业觉得,秀才大量积累的原因,无非是进门太宽,出门太窄。明清两代,平均每县的学额是二十人,但秀才往往多至数百人。为什么呢?因为县府院三考频繁,前明是每年都考,清朝改为三年两考,而且每次都录取二十人左右,粗略地按三十年算,就能产生四百个秀才。这就是镇业说的’进门太宽’。” 
    “那出门太窄呢?” 
    “秀才想要考取举人,则需要通过科试、乡试两关。乡试三年一届,录取名额是全省六、七十人。你们想,全省七、八十个县,平均每县分不到一个。四百秀才争夺一个举人名额,那岂不是要打开头。” 
    “那除了应乡试考举人,秀才们就没有没有别的出路了?” 
    “有是有的,但对于有上进心的秀才来说,也并不宽。比如秀才可以考贡生,到国子监读书,肄业之后也可以当官,但贡生名额也很少。如果家里有钱,也可以走捐监的路子当官,但捐监不但坏了出身,而且候补当官的时间更长。” 
    “唔,看来不改革还真是不行。” 
    “是啊。”许纬辰轻轻叹了口气,“镇业所想,还是相当周全的。科举体制必须改革才行。” 
    毛渊明抬头想了想,又说道:“自古以来,改革没有不遭人嫉恨的。镇业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会不会遭人反对。” 
    “哈哈,大官人你英明了。”许纬辰笑了笑,说道,“镇业改革的第一项,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把县府院三考从三年两考减为三年一考,和乡试、会试一致,每三年就是一个院试、乡试和会试的周期。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减少了秀才的产生速度,必然遭到反对。” 
    “嗯,可想而知。那镇业有什么办法么?” 
    “办法有。就是降低考试的频率,但增加学额,使得实际录取量不要下降太多。清代制度,府学学额二十名,州学和大县县学十五名,中县十二名,小县八名。我们现在给予大幅增加,府学三十六名,直隶州三十名,散州和大县二十四名,中县十八名,小县十二名。总体上说,录取名额是过去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下降不算太多,可以免去过多的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