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七十二章覆压  风起明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r/>    阿济格带领的东路军攻破了莱州府的昌邑,通过当地的俘虏和百姓了解到。

    前不久,一支打着难军旗号的兵马一路急行,从南面过莱州,似乎是往登菜方向行军而去。

    “该死的陈望。”

    黄台吉一把揉碎了手中的军报。

    关城之内的这支南军,无疑正是那支前不久经过昌邑的兵马。

    陈望早就预料到他会进攻关宁,也预料到单凭关宁的兵马难以守住,所以提前派兵前来。

    靖南军的这支兵马,乘坐着海船从山东一路远洋而来。

    黄台吉的猜想并没有错误。

    清军云集大军八万余众,将孔有德等三顺王麾下善于攻坚的兵马都从山东调走。

    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怎么可能瞒过靖南军情报司的耳目。

    关宁之地极为重要,陈望自然是不可能就这样放任黄台吉轻易攻取关宁。

    再者,陈望一早也预料到了黄台吉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必然征召外藩蒙古助阵。

    吴三桂的反叛,完全是在陈望的预料之中。

    清军攻陷了京师,吴三桂的父亲与一众亲族都沦为人质。

    再加上清军的大军压境,依照吴三桂一贯以来的表现,投降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陈望一早便让情报司严格监控吴三桂的行营、宅邸,果然截获了吴三桂和清廷的来往书信。

    随后的事情,便是事先告知祖泽傅,马进忠揭露实情,关城之上逼出吴三桂。

    以吴三桂为首的投降派这类内患已除,但是外忧并没有解决。

    无论辽镇是战是降,单凭辽镇的兵马,关宁两地要不了多久便会沦陷。

    所以陈望便立即传令惠登相领山东镇第一师,整兵一万两千人北上驰援关宁。

    山东镇第一师的兵马经由扬州之战损失惨重,不过在北上之后,陈望从平南、河南、还有山东等镇麾下抽调精锐填补入内,补足了人数。

    山东镇第一师的师长是总兵高杰。

    但是高杰在扬州之战受伤严重,虽然不至于致命,但是却暂时没有办法长途跋涉,以及亲身上阵。

    所以陈望让高杰和惠登相暂时换领部队,让惠登相领兵北上,高杰则是领着山东镇第二师坐镇海州。

    对于这一切黄台吉自然是并不知情,清廷对于明廷多有渗透,但也只是明廷,只是北国。

    靖南军所控制的地区不敢说是铁板一块,但是在情报司和各镇兵马的监管之下,清军的耳目并不能得到太多的消息。

    黄台吉的神情不由自主的又再度阴郁了数分。

    昔日攻伐明廷之时,之所以能屡屡得胜,很大程度在于请报上的优势。

    明廷的九边就和筛子没有什么两样,拿着情报来换消息的人比比皆是,晋商就是他们最大的助力之一。

    明军的动向在他们的眼里一清二楚,明廷的方略,甚至他们都能得知一二,这才可以轻而易举的赢取连番的大捷。

    但是眼下,占据着情报上优势的一方,却是靖南军。

    没有秘密的,不是他们的敌人了。

    现在已经变成了他们自己。

    “南面的情况如何?”

    黄台吉放下了手中的茶杯,茶杯放下在桌面之上发出了一声闷响。

    中军帐内一众清军的将校皆是适时的低下了头,这个时候,没有人敢去触黄台吉的霉头。

    拜音图向着四下看了一眼,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回话,但是军务现在却是他在协助管理。

    拜音图深吸了一口气,回禀道。

    “伪明总兵陈望,领兵十三万自徐州北上,依托水师之利,经由运河进往济宁。”

    “睿亲王已经领兵从沛县返回济宁城内守备,暂时隔断了伪明南军北上的道路。”

    “伪明之靖难军,于三月初二发动进攻,排布重炮......”

    拜音图停顿了一下,他微微抬眼,观察着黄台吉的神色。

    果然看到了黄台吉的神色再度阴沉了不少,拜音图的心中叫苦,但是却又不敢不说。

    “......排布重炮约四十余门攻济宁,靖南军之重炮,轰鸣如雷,威势惊天,十日之间外城多段塌陷。”

    “靖南军各营多备火炮,观测合计应当在六百门以上,其铳枪众多,步步推进,我军进犯则原地列阵,铳炮连绵不绝,难以靠近。”

    “以骑兵突击,则排布一种空心方阵相对,其步兵分列于四面,内中不留兵马,铳枪长矛在外,各阵彼此交错,我军骑兵突入阵中,根本难以建功。”

    原本肃静的中军大帐内,顿时一片哗然。

    四十余门重炮,数百门步兵炮的消息,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攻城的重炮,清军也有。

    但是哪怕是算在松锦之战后的缴获,以及攻陷京师之后的缴获,能算作攻城重炮的,能用的也就只有七十门。

    这些火炮,用于野战的只有半数,剩余的原本都是安装在城墙上的攻城炮。

    而现在,靖南军却是一次性拿出了四十余门重炮,用于野战攻城。

    这样的底蕴,无疑代表着靖南军的强劲的实力。

    要知道哪怕是松锦之战,自九边八镇驰援而来的明军也没有携带那么多的重炮。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