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4章 兴修水利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听不懂高起潜在说啥,因为高起潜说的是根据中原雅音改编的洪武正韵。

    “高起潜你做什么呢?”崇祯大怒。

    崇祯的前世跟明太祖朱元章差不多,可能因为是底层屁民出身,所以对于特权阶层的作威作福特别憎恶。

    高起潜吓得一个激灵,不敢再多说。

    崇祯的前世其实也算是半个湖南人,还会说几句湖南话。

    当下崇祯便翻身下马,用方言问道:“老丈,这块麦田是你家的?”

    “嗯,都是小老家的。”说到这麦田,老农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高兴的说,“这都是当今万岁爷的恩德,分给了小老二十多亩田。”

    “分田了呀?”崇祯笑问道,“族里边的老爷就没有作梗?”

    “咋不作梗,赵老爷非说几万亩官田是他家的,可没有用。”老农摆了摆手,又道,“被万岁爷的士子军给镇压了,足足砍了好几十颗脑袋。”

    崇祯笑了笑,又问道:“麦子长势不错,估计能收不少麦子。”

    老农闻言连连点头道:“那是,今年小老家估计能收四十石麦子!就算下一季水稻颗粒无收,全家也不用饿肚子。”

    “水稻怎么会颗粒无收?”崇祯问道,“岳州府没有修缮湖堤吗?”

    “修是修了,不过跟没修也没啥区别。”老农摆摆手说道,“都是湖弄人的,根本就顶不了事,汛期一来肯定被冲垮。”

    崇祯闻言脸色当即便垮了下来。

    大明官场的陋习,真是个老大难问题。

    章旷明明从户部讨了八十多万两银子,分给环湖或者沿江的六个府,每个府分了差不多有十几万两银子,专门用来兴修水利工程。

    但是很显然,岳州府的银子是被漂没了。

    这么说岳州知府李蛟正的官声也是假的,耳闻为虚。

    老农又说道:“老爷要是不信,可以去到湖边看看,反正也没有多远。”

    崇祯便没有了体察民情的兴致,当即便带着朱慈炯、王承恩、高起潜以及夷丁离了大路来到了洞庭湖边。

    从表面上看,湖堤还挺像回事。

    但是走近了,就看出问题来了。

    一是没砌石,二是没有打木桩!

    不过土堤好歹还是经过了夯打。

    这样的湖堤,短时间没有问题,但是湖水浸润久了就会慢慢的坍塌,而事实上,已经有湖堤出现了坍塌,尽管面积非常小。

    朱慈炯说道:“父皇,这就是你常说的豆腐渣工程啊。”

    高起潜也道:“万岁爷,老奴这就带一队夷丁去把岳州知府给抓起来,这狗官连修缮湖堤的银子也敢贪,活腻歪了。”

    旁边的王承恩忍不住暗叹一声。

    心说高公公真是记吃不记打啊。

    果然,崇祯脸色垮下来,问道:“高伴伴,你啥时候入阁拜相了?”

    “入阁拜相?”高起潜闻言一愣,茫然道,“万岁爷,老奴没入阁啊。”

    “原来你也知道自己没有入阁啊?”崇祯黑着脸喝道,“那你有什么权力带兵抓捕岳州知府?这是内阁还有湖广布政使司才有的权力!”

    “呃……”高起潜闻言顿时语塞,又说错话。

    正说话之间,前方官道上匆匆来了一队官吏。

    为首的是一个绯袍官员,后面跟着一众青袍以及绿袍。

    到了湖堤下,却被夷丁给拦下了,不让他们继续靠近。

    崇祯冷哼了一声,说道:“胡国柱,你就让他们过来吧。”

    胡国柱这才命夷丁让开,放那一众官员来到了湖堤之上。

    “臣,岳州知府李蛟正,率府同知、推官等同僚叩见圣上。”

    绯袍官员也即岳州知府李蛟正说完,十几个官员同时下拜:“圣上万福金安。”

    “万福金安?”崇祯指着湖堤冷笑,“李大人,岳州有这样的湖堤,大明朝有你这样的知府,朕如何能得万福金安?”

    李蛟正却是毫无畏惧道:“回禀圣上,修湖堤之事臣尽力了。”

    “你尽力了?”崇祯道,“你倒说说,你是如何尽力修堤的?”

    李蛟正说道:“岳州府境内之湖堤延绵足有六七百里,藩司衙门拨给的八万两银子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若按工部定下的标准足工足料的修缮湖堤,一里便要工食银以及材料银五千两,六百里湖堤至少需要三百万两之花销!”

    李蛟正的一番话,竟说得崇祯哑口无言。

    好半晌后,崇祯伸手一指湖堤,又问道:“这便是你花了八万两银子修成的湖堤?这便是你说的已经尽力了?”

    “回圣上,这湖堤的花费并非是八万两。”

    李蛟正不亢不卑的应道:“而是十一万两。”

    “而且能用十一万两银子把湖堤修成这样,已经不易了。”

    “圣上若是不信,尽可以去看常德府或者长沙府的湖堤。”

    “若是常德府或长沙府的湖堤修得比岳州府更坚固结实,臣但凭处置。”

    “噢是吗?”崇祯笑道,“这倒是新鲜了,从来只听说地方官对朝廷下拨的银子层层漂没,这还是头一回听说有地方官倒着贴银子的。”

    说此一顿,崇祯又问道:“多出的三万两又从何而来?”

    “讨来的。”李蛟正说道,“臣挨家挨户找缙绅讨来的,因为修好湖堤后可以令环湖万顷良田免受水患,因而各家缙绅都是舍得出银子。”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