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92出国  从小欢喜开启诸天之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它在指引我们去某个……正在诞生重大疑问的地方。”林远说。

    陈星立刻启程。

    他们穿越三十七个星域,最终停在一颗不起眼的褐矮星轨道上。这里没有文明痕迹,只有一艘废弃的观测舱漂浮在虚空。舱内布满灰尘,控制台上却亮着一盏绿灯,屏幕显示着一句话:

    > “我已经问了三年零四个月。”

    > “没有人回答。”

    > “但我还在问。”

    陈星坐下来,读完全部日志。

    原来是一名孤独的天文研究员,在发现宇宙膨胀速率存在微小波动后,开始质疑“物理常数永恒不变”的基本假设。他向上级报告,被斥为妄想;发表论文,遭全网嘲讽;申请观测资源,被告知“优先级低于娱乐直播”。于是他偷乘废弃飞船来到这里,用私人设备持续记录数据,每天重复提问:

    > “为什么Hubble常数在局部区域出现0.003%的偏差?”

    十年过去,设备老化,食物耗尽,他死了。但他的最后一条指令让计算机继续发送这个问题,每秒一次,向全宇宙广播。

    “他不是科学家。”陈星轻声说,“他是殉道者。”

    林远低头看着数据流,忽然颤声说:“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我们刚刚确认??那个0.003%的偏差,真实存在。而且……它正在扩大。”

    两人对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寒意。

    这意味着,某些最基本的“真理”,正在松动。

    他们带回了那台老式发射器。陈星将它安置在广场中央,接通能源。机器启动瞬间,整座城市的灯光随之闪烁,如同集体呼吸。然后,一声悠长的“滴??”响彻天地,带着沙哑的杂音,像是从时间尽头传来。

    每个听到这声讯号的人,无论在做什么,都停了下来。

    学生放下笔,工人停下机械臂,政客中断演讲,孩子松开玩具。他们抬头,仿佛第一次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并非静止的幕布,而是充满未知褶皱的活物。

    当晚,全球新增两百万条问题记录。

    有的来自顶尖实验室:“是否所有物理定律都有保质期?”

    有的出自厨房餐桌:“如果爱因斯坦生在渔村,还会想到相对论吗?”

    还有一个五岁女孩在睡前问妈妈:“星星会不会也害怕黑?”

    七个月后,第一颗“问题卫星”升空。它不携带武器,不传输影像,只循环播放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未解之问,包括但不限于:

    > “意识是什么?”

    > “数学是发明还是发现?”

    > “如果宇宙有边界,那外面是什么?”

    卫星命名为“愚者号”,发射直播中,陈星作为嘉宾发言。镜头前,他显得疲惫而平静。

    “很多人问我,这场运动的目标是什么?是要找到终极答案吗?不。”他顿了顿,“我们的目标,是让‘提问’本身成为一种权利,一种习惯,一种美。”

    “我们不要神谕,也不要标准答案。我们要的,是一个容得下笨问题的世界??那些看似荒谬、不合时宜、让人难堪的问题。因为正是它们,一次次把人类从自以为是的高塔上拽下来,摔进泥土,然后逼我们重新学会走路。”

    “所以,请继续问吧。”

    “哪怕被人笑。”

    “哪怕得不到回应。”

    “哪怕全世界都说‘这没意义’。”

    “只要你心里还有‘为什么’这三个字跳动,你就不是奴隶。”

    “你是火种。”

    直播结束,他独自走在回程路上。夜空清澈,新升的卫星划过天际,留下一道淡金色尾迹。忽然,他脚下一滑,踩到一张湿漉漉的纸。

    是份被雨水泡胀的报纸,头条写着:《专家称“提问狂热”将导致社会效率下降》。配图是他站在晶碑前写字的背影,标题加粗:**“他让世界变得更混乱了吗?”**

    陈星蹲下,捡起报纸,轻轻抚平。然后从口袋掏出碳笔,在空白处写下:

    > “是的。”

    > “我做到了。”

    > “谢谢你注意到。”

    他把报纸贴在路灯柱上,任风吹动。

    回到家,茶杯尚温。他坐回桌前,打开日志仪。屏幕上,那声婴儿啼哭再次浮现。这次,他没有关闭,而是戴上特制耳机,将音频导入情绪解析程序。

    分析结果令人窒息:

    > 哭声中嵌套了13,642种语言的“为什么”,按文明发展顺序排列。

    > 音频末尾,有一段极微弱的脑电波残留,经比对,竟与掌天瓶创始人的生物特征完全吻合。

    > 最后一行结论写道:

    > **“这不是录音。”**

    > **“这是一个仍在生长的问题。”**

    陈星摘下耳机,久久凝视窗外。

    他知道,诸天之旅从未真正结束。每一次出发,都不过是为了抵达下一个发问的原点。而所谓的“开启”,从来不是掌握钥匙,而是学会敲门??用力地、固执地、不知疲倦地敲,直到门后传来回应,或是门本身轰然倒塌。

    第二天清晨,一群孩子围在“愚者号”发射纪念碑前。石碑上刻着所有参与设计的学生名字,但在最下方,多出一行陌生的小字,墨迹未干: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