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0章 一患虽去一患起,万国来朝万世风  隋唐天字七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大唐痛失良将。

    龟兹宰相那利确实是一代枭雄,他在拔换城被阿史那社尔压制得没一点脾气,侥幸逃脱,却并没有成为一只丧家之犬,反而想绝地反击。

    他胆大包天,竟然联合西突厥,又折返龟兹都城,准备反击唐军,。

    只是,他并不是一个人偷偷溜回来,而是带来了射匮可汗手下多达一万的军队。

    安西都护郭孝恪现在是龟兹王城的最高领导人。

    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或者是因为久镇安西,他已忘记初心。

    郭孝恪养成了一种非常奢侈,喜欢讲排场的作风,即使在军旅之中,他也带着很多的姬妾童仆,珍珠宝货,以供娱乐。

    尤其是进入龟兹王城之后,他觉得局势已尽在掌握,更是摆足了架子。

    郭孝恪过于大意了。

    他并没有入城加强防备,相反,他只在城内留下少量汉兵。

    自己则在城外露营,无险无依,紧急之时,里外无依,于战于将,都是非常凶险的行为。

    如果说营于城外,只是大意,那接下来的行为,就是找死了。

    那利的反攻计划,牵涉很广,并没有成为绝密。

    有消息灵通的龟兹人,警告郭孝恪,“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

    但郭孝恪根本不以为意,以为别人听风就是雨。

    这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那利率领西突厥的主力,和城内胡人相应,入城为乱时,郭孝恪在匆忙之中,才惊觉变化,却为时已晚。

    但郭孝恪却不是个孬种,他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勇气,立即率领部下一千余人入城战斗。

    先机已失,士气已无,大势已去。

    这是一场必败必死的战斗。

    郭孝恪一路厮杀,杀出一条血路之后,才到达王城的核心位置,却发现早已被那利占领,而自己在城内的守军,基本已经全军覆没。

    突围是唯一的出路。

    郭孝恪再次往返冲杀,他冲到城门,但他永远也踏不上城外的土地了。

    他被箭雨射杀,壮烈殉国。

    和他一起勇赴黄泉的,还有他的儿子郭待诏。

    龟兹王城得而复失,大唐在西域的最高领导,安西都护郭孝恪也战死当场,确实是一个惨重的损失,唯一的好处是,唐军展示了迅速的应变和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龟兹王城并未全失,这有赖于崔义起的一支孤军,仍然坚守住有利地形,没有被那利消灭。

    而城外曹继叔的军队,闻讯飞奔起来支援,和那利激战一夜,唐军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当场斩首三千级,龟兹王城的局势才开始稳定。

    但那利真正是一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亡命之徒。

    十余日之后,他竟然又组织了一次对龟兹王城的进攻,但面对面硬刚,他们这种临时拼凑的军队,根本不是大唐久经训练的精兵的对手。

    但西域人这种不怕死,不服输,亡命纠缠的风气,也让大唐警醒,如果要控制如此广大而遥远的土地,仅仅依靠伊、西、庭三州,加上安西都护的几千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即使增加了足够的兵力,如果没有强大而占有优势的民族政策,也很难长治久安。

    曹继叔给他们好好上了一课。

    此一战,歼灭那利所部八千人,那利已是穷途末路。

    龟兹人立即选择认输,他们将那利抓住,送给了曹继叔。

    龟兹战役结束。

    阿史那社尔开始收割胜利果实,他分兵略地,招抚亡叛,西域震动,所至皆下。

    在大唐绝对优势下,西域各部放弃抵抗,纷纷向唐朝投降,以示臣服。

    这次行军,硕果累累,连下七百余城,虏男女几万口。

    西突厥很多原来倒向射匮可汗的部落,甚至塔里木盆地南端的于阗,远在西北的安国等,也望风而降。

    这是大唐高光的时刻,阿史那社尔勒石纪功而还。

    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

    那就是对西突厥射匮可汗的战争,也就是和弩矢毕五部的较量。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由阿史那贺鲁担任。

    而他的副手,还有屈利啜,以及受唐征召的吐蕃和吐谷浑的军队。

    他们对射匮可汗形成三面战略包围,大概是吐蕃沿五俟斤路进攻射匮可汗的后方,而吐谷浑则走吐谷浑古道,沿昆仑山北麓攻其东。

    贺鲁和屈利啜则在天山以北的草原,担任主攻。

    射匮可汗终究不是盛唐联军的敌手,在此起彼伏,接连不停的打击中,也在西域各国不断投降唐朝的压力下,他的局势一天不如一天。

    射匮可汗终于被压缩到碎叶川西一隅,从一个君临天下的西突厥可汗,成为一个偏安一隅之地的小小诸侯。

    但此升彼落,此消彼长,射匮可汗虽去,贺鲁却快速膨胀变强。

    实力的对比,将让个人和族群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贺鲁终将坐大。

    但李世民依然需要让他收拾西突厥的残局。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正式下诏册封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鼓纛,招讨西突厥未服者。

    虽然未封可汗,只封了叶护,但也表明射匮可汗的时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