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3章 围城不阙誓必下,倾国而出终有成  隋唐天字七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一样有心烦事。

    他需要应对好李渊命令他撤军的消息。

    李世民写了一封信,表明必克洛阳的决心,然后,他派了一个足够份量的专使封德彝进京,专门向李渊论述此战必胜,也必须坚持打下去的原因。

    封德彝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他祖上世仕北齐,是标准的官三代,少年时就崭露头角,他的舅舅评价他说:“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那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反面教材。

    入唐之后,他是李渊、李世民二朝宰相,位重权高,极善于揣摩人心,隋朝权臣杨素,文武全才,眼高于顶,却也发出由衷之言说:“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杨素推崇封德彝,是因为他具备自己力不能及的才干,他不止一次地抚摸自己坐的床,对封德彝说:“封郎必当据吾此座。”

    事实上,封德彝在有隋一代,也历经风浪而不倒,日子反倒越过越滋润,可见确实是大才。

    他后来随同宇文士及一起投降唐朝。

    李渊因为他是隋朝旧人,这符合他用人的政策,因而重用封德彝。

    此次李世民倾李唐之力东征王世充,封德彝也临时充任李世民的军事参谋,实际上,也大体代表李渊的意见,是一个可以和李世民互相商定对策的存在。

    面对此一紧要时刻,李世民选择了李渊看重的封德彝赶回长安,向李渊当面陈述。

    这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封德彝老道而颇有远见地对李渊说:“世充得地虽多,而羁縻相属,其所用命者,唯洛阳一城而已,计尽力穷,破在朝夕。今若还兵,贼势必振,更相连结,后必难图。若未乘其已衰,破之必矣。”

    李渊雄才大略,也是知兵之人,又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深知其中轻重,亲耳听到封德彝讲述战场形势之后,他同意了李世民坚持作战的意图。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而正确的决定。

    当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凯旋之日,他不无得意地说:“朕初发兵东计,众议多有不同,唯秦王(李世民)请行,封伦(德彝)赞成此计。昔张华协同晋武,亦复何以加也!”

    由于进攻洛阳折损了大量将士,为了保证必胜,李渊下令窦轨征发巴蜀之地的将士,驰援洛阳。

    他有一种预感,这一战,将奠定李唐万世基业。

    但此一战,危险到极点,也艰巨到极点。

    若非李世民天纵之才,李唐是上天选中的那个唯一,谁胜谁败,殊难预料。

    李世民,将凭此战,达到他战术指挥的顶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