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6章 宣武陵前尉迟猛,玄甲精骑凿穿忙  隋唐天字七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李世民是个狠人,不过,这一次,他是对自己狠。

    虽然在慈涧之战中,李世民亲身犯险,侦察敌情时,差点被王世充一口吃掉。

    但吃一堑长一智,似乎对李世民并不适用。

    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就会形成惯性,李世民在洛阳围城战中,同样坚持亲力亲为,深入前线,察敌虚实。

    这是他一贯的作战风格,但王世充也是知兵的人,洛阳,他是唯一的王,李世民敢出击,他就敢应战。

    又是一次惊险万分的肉搏战。

    李世民这一次不敢过于大意,他率领五百精锐骑兵,耀武扬威地登上北邙山魏宣武陵,凭高望远,指点形胜。

    远来是客,来而不往非礼也。

    在自己的地盘,王世充想都不想,就亲自率领一万人,务必要将李世民留下。

    重重围困之下,李世民又一次面临绝境。

    王世充的骁将单雄信,是当世的马槊高手,号称“飞将”,可谓是军中无敌手,万人丛中可轻取敌人首级。

    但他碰上了尉迟敬德,这个被后世神话了的绝顶高手。

    既生尉迟,何生雄信。

    高手对上绝顶高手的差距一目了然,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左冲右刺,在单挑中将单雄信刺落马下。

    王世充的军队看到尉迟敬德如此神勇,又如此拼命,都心存畏惧,无人敢正面挡其锋芒。

    于是,包围圈出现了一丝松动。

    再加上李世民又一次展示了天下无双的箭术,二者相得益彰,竟然在冲出重围之后,又杀入重围,进出往返,在王世充的军队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屈突通既是雪中送炭,又可谓锦上添花,适时率领大军来援。

    此战非常侥幸,如果在战斗前期,不是尉迟敬德横空出世,李世民只怕已经凶多吉少。

    这体现了李世民的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正如李世民战后对尉迟敬德说:“比众人证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之速也。”

    实际上,尉迟敬德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他在此战之前,差点被李世民杀掉。

    这源于李唐军队的组成结构。

    李唐的军队和王世充军队有非常大的不同,王世充根基尚浅,又多名不正言不顺,只能靠权谋和暴力控制下属,让他们为自己卖命。

    但李唐军队的局面,却要优胜很多。

    他们的成份相对单一,将士上下用命,即使是投靠过来的旧隋军队或是隋末群雄,也由于李唐蒸蒸日上的形势,和可以预期的未来,他们也能和李唐同乘一条船,保持同一条心。

    最具代表性的是屈突通。

    他现在名义上是高居李唐一朝的兵部尚书,但在战时,这更多是一种虚职,因为他是旧隋的耆老宿将,经验丰富,实际上长期在李世民帐下做长史。

    这是一种必要的老少搭配,或许才是屈突通真正的位置。

    李世民年轻气盛,气血方刚,需要一些老谋深算的老资格在旁边提点。

    屈突通感激李渊的知遇之恩,也以身许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攻打洛阳城,自然不可能少了他的身影,但屈突通当时有二个儿子在洛阳城中。

    作为事实上比大兴城(都城长安)更要兴旺的洛阳城,才是杨广心目中,真正的都城,原隋朝官吏,家属们大都在洛阳。

    在东征洛阳之前,李渊苦口婆心地对屈突通说:“东征之事,今以相属,其如两子何?”

    屈突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至尊释其(自己)缧囚,加之恩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当此之时,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许国家久矣。今此行也,臣愿先驱,两儿若死,自是其命,终不以私害义。”

    李渊看到屈突通坚毅的神情,知道屈突通是那种说一不二,言出法随的人,不由从心底赞赏说:“徇义之夫,一至于此。”

    屈突通只是一个代表,对于新附之众的招抚,李世民更胜过李渊一筹。

    当年李世民击溃薛仁杲后,在没有得到李渊的指示前,他对于薛仁杲君臣,展示了让人无法相信的优容。

    李世民让薛仁杲兄弟和手下大将等人,跟随自己入山射猎,并且让他们全副武装,携弓带矢,这既是无上的恩遇,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这种气度,只存于煌煌盛唐,后世之人,只能当作传说去缅怀神往。

    在现实世界之中,却已经很难听到或见到了。

    李世民对那些真正的英雄豪杰推心置腹,尉迟敬德也是一例。

    尉迟敬德原来是宋金刚手下骁将,在介休之战中,和寻相二人一起归顺。

    李世民敬慕尉迟的才华和威名,一见不疑,立即重用他做了右一府统军。

    但现在情况发生一些变化。

    在洛阳之战中,对战双方的将领,因为局势并不明朗,或是双方将帅渊源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交战之始,双方将领,互有投降。

    王世充一样对李世民的将领展开了攻心战术,寻相因为得不到重用,被王世充利诱,临阵投敌。

    这引发了联锁反应。

    和寻相同时归顺李世民的尉迟敬德,毫无疑问被军中老资历的军头们认为,一定也会步寻相的后尘,背叛李世民。

    于是,他们抢先将尉迟敬德囚禁起来。

    屈突通老成持重,第一时间站出来说服李世民道:“(尉迟)敬德初归国家,情志未附,此人勇健非常,絷(拘禁)之又久,既被猜贰,怨望必生。留之恐遗后悔,请即杀之。”

    显然,在洛阳前线,屈突通的意见代表了李渊一系的意见,但李世民明确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