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4章 仁义惊天足堪任,动辄得咎必争先  隋唐天字七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夏侯端善终于李世民贞观一朝。

    其实夏侯端并不是李渊派往山东地区的最佳招抚大使,他的资历,籍贯和声望都还不足以让山东的精英人士刮目相看,倾心投诚。

    李神通才是。

    但先给李神通开路的,还有一个招抚大使,他是魏征。

    魏征随李密入关,亲眼看到李密被投闲置散,他精于纵横之道,知道山已尽,水已穷。

    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另寻出路,另立山头。

    他知道自己最大的本钱,不在关中,而是在山东,在李密的旧部,在徐世绩身上,于是,他也向李渊请求安抚山东。

    魏征是李密原山东一系的大佬之一,熟悉山东风土人情,肯定比夏侯端要更有说服力,也更能短时间达到招降的目的。

    这是一场比速度的游戏,谁更快谁就更强。

    李渊几乎是立即同意了魏征的请求,他封魏征为秘书监,前往黎阳招抚徐世绩。

    徐世绩当时处于一种中立的态度。

    他拥兵自重,号称等待李密归来,因而,他既不归顺李唐,也没有投降王世充,更没向河北的窦建德靠拢。

    但是,徐世绩似乎更喜欢和适合做二把手,他无法单独支撑这个局面。

    他只是一支较小的势力,无法永远游离于各大势力之外。

    他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也想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确实等到了一个好时间,也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但他却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地域而言,他处于王世充的势力范围,大不可以敌小,弱不可以敌强,臣服王世充,是正常的选择,但王世充此人,似乎并不是真命天子。

    以情感和名义而言,他应该跟随李密投降李唐,但中间隔着强大的王世充。

    正如王世充所言“越境臣唐,其说安在”,似乎也并不是最佳选择。

    如果投降河北窦建德,双方前此并无交往。

    魏征看出了徐世绩的犹豫,他也知道徐世绩没有很多时间做选择了。

    他替徐世绩做好了选择。

    臣服李唐,可能不是最佳,却是必需。

    魏征选择了一种稳妥的方式,给徐世绩写了一封信。

    魏征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说:“(李密)翻以百战之威,败于奔亡之虏。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这切中了徐世绩的要害,他必须立即做出选择,否则迟则生变,说不定他的部下先一步投降,到时木已成舟,内部分裂之下,自己就只能徒唤奈何了。

    事不宜迟,徐世绩做出了一个正确而明智的选择,他向李唐王朝投诚。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