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国有难,英雄必以死赴。
李世民主动请缨。
他向李渊上表,充满豪气地道:“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刘)武周,克复汾晋。”
从李世民的表章来看,李唐在河东损失惨重,他们的兵源甚至都有些捉襟见肘。
这可能也是李渊准备放弃黄河以东地区的原因之一。
李渊本来就心怀天下,志在一统,虽然想敲打李世民,但那是家庭内部矛盾,值此国难当头,却须摒弃成见,唯才是视了。
并且现在李世民的实力,远未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先安外,才可攘内,李渊需要人去打江山,有了江山,才可能坐江山。
于是,李渊征发全部关中的兵马,让李世民统领出征。
成败在此一举,这是必须胜利的孤注一掷式的决战。
李世民临危受命,他没有辜负李渊的信任。
李世民赢得了在李唐王朝内部的战略主动,但这次决战,充满了艰巨的挑战。
从哪里渡过黄河?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有足够的实力,就可大摇大摆地出潼关,从风陵渡渡河,这是堂堂之阵。
但一来兵以奇诡取胜,二来现在李世民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把握从风陵渡堂而皇之地过河。
现在黄河以东已经变天了,不再是李唐的天下。
就在黄河东边,现在就有三股气焰嚣张的势力,一是王行本占据河东城,这本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点,直接威胁和控制风陵渡,况且,王行本和宋金刚的军队声息互通,如果从这里明目张胆强行过河,胜负未可预料。
另一路势力,是夏县吕崇茂,这虽然只是一小股势力,但战斗力非常强悍,一样和宋金刚互为声援。
吕崇茂将创造一个记录,他们是唯一被记载的在城破之日,李唐军队下令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的城市。
最后一股势力是宋金刚,他已成长为一个巨人,他也是此次动乱的根源。
他的兵锋所及,甚至攻占过龙门,但他南下的目的是攻城掠地,抢夺财物,他的攻势虽然凌厉,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意识去防守。
这三股势力形成一个牢固的三角形,蓄势待发,等待唐军入套。
李世民决定避实击虚,他选择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位置,去渡过黄河,建立根据地。
那就是龙门。
这只是一个小城,远离核心战区,并不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因而,敌对力量非常微弱。
过河通道,传统上有三条,如果从蔳津桥或风陵渡强渡黄河,即使全军过河,也会立即暴露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
需要正面对抗宋金刚优势骑兵的冲击,在阵脚未稳,防守未固之下,这会让唐军陷入崩溃的风险之中。
李世民决定以奇诡取胜。
他兵出险招,要从龙门偷渡过河。
这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唐军可以在渡河之后,建立一个宋金刚铁三角,都力不能及,无法直接进攻的据点。
有了坚固的据点,先解决生存,才可能有资格去和强敌对抗。
战场态势才可能由三足鼎立,变成四方相持。
偷渡龙门,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黄河之水,水深且阔,如果在水流欢腾的夏天,再如何保密,一样需要闹出非常大的动静,才可能渡河。
龙门的守军,可以轻易侦察到河对岸的动静。
但天佑李唐王朝,现在正是隆冬时节,黄河已经结冰,冰层坚厚,足以通过李世民的大军。
于是,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宋金刚尚未反应过来时,就已经顺利挥军东渡。
李世民展示出他作为战略大家的风范,他并没有在龙门停留。
而是继续挥军前进,在一个不知名,但却会因他而名垂千古的地方驻军。
那是一个坚固的,具有战略纵深的据点,那就是柏壁。
李世民是知兵之人,他在此形胜之地,先立稳脚根。
毫无疑问,李世民孤军深入,并不是在关中本土作战,面临了极大的后勤补给的困难。
李世民要打一场缺乏充足后勤支援的硬仗。
这和李世民的军事理念完全相反,李世民一生,从不打无把握的仗,他的取胜之道,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因而,他一定会给自己营造一个优胜的后勤环境。
打仗,拼的就是消耗和后勤。
纵观历次大战,李世民都是在和对方长久相持之下,极为耐心地让对方缺粮缺士气之后,再一举全力冲击,彻底击垮对手。
但在柏壁,李世民要面临完全不同的形势。
他的后勤供应非常狼狈。
从龙门渡过河,实际上也是李渊进入关中的路线,因为当时屈突通,据守河东城,李渊曾经想过强攻,但铩羽而归,于是,只能看着蒲津渡的黄河之水,滔滔东去。
但龙门渡虽然通过,却引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战线太长,运输道路极为艰险,后期补给非常困难。
粮食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痛的问题。
李世民必须要在当地解决部分粮食的供应。
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长期的战争之下,当地民众早已疲惫不堪。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