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6章 文静枉死皆因才,二王之争露端倪  隋唐天字七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到浓时情转薄之处,刘文静就成了一个负心人。

    当他这个爱妾失宠之后,因爱生恨,心有嫉妒之时,就找她哥哥倾诉。

    她报了一个大料,说是刘文静曾经在酒后说过一句话,“必当斩裴寂耳!”

    这句话大有深意,可能是一时酒醉,负气所说的话,但却不可深究,想斩首当朝首辅大臣,是要准备要造反吗?

    刘文静爱妾的哥哥将刘文静告上朝廷。

    这是大事,不可能不追究。

    刘文静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严重性,他坦然地说道:“起义之初,忝为司马(刘文静),计与长史(裴寂)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

    实际上,这确实是一个可大可小的罪名。

    从李渊对待追随他的官僚的实例来看,如果只是单纯的怨望之言,他有足够的肚量去容纳和接受。

    但是,这件事情,已隐约涉及到李世民和李建成储位之争的力量对比,甚至有可能象杨广夺嫡时危及自身安全。

    因而,李渊下了结论,他对朝臣们说:“文静此言,反明白矣。”

    但李世民和文静展示出不俗的力量。

    在李渊要明确治罪的情况下,朝廷之中,负责推究刘文静此案的萧瑀和李纲依然坚持,刘文静并没有谋反。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态度。

    他的态度极为坚决,甚至于反应过度,他全力全心全身力保文静,甚至大有不惜和父亲李渊决裂的架势。

    李渊感到了压力,一瞬间甚至有服软的想法。

    他向裴寂咨询,裴寂终于讲出了自己的担心,刘文静现在可能已经处在一个不得不死的状态。

    裴寂向李渊冷静分析道:“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

    然后,裴寂替李渊讲出了皇帝内心真正的担心,“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这话已经讲得非常明白而透彻,刘文静必须要死。

    并不是因为他现在的罪行,更不是因为他要谋反,而是在将来的某一刻,他可能成为非常危险的敌对的人物,以时势发展而论,就个人一定会应在李世民身上。

    李渊完全同意这种判断。

    于是,刘文静被处斩。

    刘文静含冤而死,临死之时,他心灰意冷地说:“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这场政治斗争的背后,实质上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储位之争的正式开端。

    但裴寂本人却背上了陷害刘文静之名。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