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sp;当然,要想灭亡高句丽,除了“速”之外,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字,“拖”,但这个字要想发挥最大的效用,却需要高句丽内部的配合。
只有内外相协相逼相攻,才能彻底解决高句丽的问题,那都是后话了。
杨广听出了庾质的言外之意,他虽有疑惑,但他选择做缩头乌龟,杨广并不正视这个问题,非常不高兴地说:“汝既惮行,自可留此。”
当时,不看好杨广亲征高句丽的朝臣,并非只有庾质一人。
耿询就说过,“辽东不可讨,师必无功。”
兵部尚书段文振,也跟随杨广出征,他在途中染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朝为臣,终是要替主上分忧。
杨广虽然不喜直谏,但段文振为人臣子,却又不得不谏。
他想做一个有始有终的臣子,成全一段君臣之义。
临终之际,段文振忧心忡忡,他知道无法阻止杨广亲征,但他似乎预计到杨广的兵溃,为了尽量减轻己方的损失,他准备最后一次向杨广尽忠。
他呈上奏表说:“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毋宜遽受。”
这其实是对杨广制定的行军政策的一种否定,杨广此次征伐高句丽,可谓盲动。
当时大隋朝廷上下,似乎依然没有通晓高句丽问题的专家,即使有,其意见也完全不为杨广所重视。
所以,我们看到杨广征伐高句丽,更像是一场游戏。
隋朝对于敌我的判断,行军方式,完全没有按照战争的规律去做周密的计划和认证。
相比当年文帝杨坚,三路大军跃马长江,准备经年,朝廷上下,多方认证,精心部署,一举成功的周密,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杨广一生顺利,他只想速成。
他太过于看轻这个世界上,人的意志和生命力。
反观杨广征伐高句丽,从头至尾,看到的只是好大喜功,胡乱指挥,恰似一个胡搅蛮缠的小孩,在和同伴的吵架打闹中受到委屈,然后,非要找回场子。
杨广就是这种典型的心态,他依然坚信,高句丽会在自己绝对的兵力压制下屈服,也许杨广从来就不曾想象过,高句丽会真心顽强抵抗,而隋朝也会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
与此相对应,他这种蔑视一切的心态,让他在每一个队伍中专门设置了受降使者,让他拥有足以媲美军事总指挥的权力。
于是,一个队伍之中,出现了双头统治,这在实际的战斗中引发了灾难。
同时,杨广设立了一种让人无法相信的制度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