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隋军第一次遭遇失败。
在车我真山的战斗中,隋军欺负吐谷浑兵少,前锋张定和竟然不披铠甲,冲锋陷阵,被吐谷浑伏兵射杀。
但这并不能改变战局的走向,这股隋军的次将柳开建,接过指挥权后,轻松击杀吐谷浑几百战士。
但伏允的目的达到。
吐谷浑名王拖住隋军主力,已经为伏允赢得足够的逃跑时间。
再坚持战斗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吐谷浑名王率领部落十万男女投降隋朝。
隋军如梦方醒,此战最主要的目标人物,竟然从天罗地网中悄然溜走。
伏允没有伏法,就很可能东山再起,这次战役,也很难说是彻底成功。
穷寇必追。
杨广没有犹豫,他下达了追击到底的命令。
事实证明,在流动中作战的伏允,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和影响力。
他刚跳出隋军的包围圈,立即聚齐了一支有足够战力的军队,并且,击杀了追击他的隋军大将梁默和李琼。
但隋朝的军力,让伏允望而兴叹。
一军灭,更多的军队尾随而来。
好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后继追击伏允的军队,一路之上,紧追不舍。
战争就是一种消耗战,几次战斗之后,伏允的实力不断被消耗,且战且走之际,隋军已经追蹑伏允,到了吐谷浑的王城。
伏俟城,遥遥在望,但伏允已是强弩之末。
伏允遥看那矗立的王城,他知道,很长时间之内,那将再也不是他的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伏允梦想再象往日一般,当对手退却之后,他还是吐谷浑永远的王。
但现在,伏允只能如上次一般,再次率领心腹,拍马逃往偏远地区党项的地盘,寻求庇护。
吐谷浑之战基本结束。
杨广来真的。
他在吐谷浑的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沫四郡。
这四个郡,实际上包括了原吐谷浑的领地,作为一个国家的吐谷浑,事实上已经灭亡了。
“其故地皆空,……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杨广将吐谷浑纳入了隋朝的版图。
这是不世之功,是杨广时代全盛的武功,对于青海地区实际上的郡县统治,其意义非常深远。
后世都将在杨广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而望得更远。
杨广除了吞并吐谷浑的土地,迁徙汉族居民,入驻其地戍守外,为了加强统治,他还开展了传统的屯田活动。
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
这是必要的手段。
因为,吐谷浑地广人稀,物产较少,所迁汉族居民,又不能像原住民一般,靠游牧养活自己。
这出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养活,并且保护,迁徙过来的汉族居民。
这关系到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土地占领之后,能不能立得住脚。
从游牧转向农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想继续维持对青海的统治,就需要隋朝的邻近青海的诸郡,运输粮食才能支撑,但这同样引起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为交通不便,道里悬远,途中寇盗纵横,死亡相继。
长此以往,就成了隋朝的巨大负担,西方吐谷浑四郡,迅速消耗掉隋朝邻近几个郡的精力和财力。
可以想见,吐谷浑的残存势力,必然就地转化成为马贼,对于他们化整为零,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隋朝统治者非常头痛。
在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前,引发的直接后果是,隋朝在青海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
这可以从一件事情得到印证。
当时,隋朝对吐谷浑的统治实施了二手准备,用了二套并行的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对于原住民,实行以夷制夷。
在隋朝的都城大兴城,吐谷浑在隋朝有一个人质。
那就是伏允的儿子慕容顺,按照惯例,在吐谷浑灭国之后,杨广要扶植一个傀儡政权,于是,杨广封慕容顺为吐谷浑王。
为了增强其实力,让其顺利统治吐谷浑,杨广以降隋的吐谷浑大宝王尼洛周为辅相,派兵送他们出玉门,去统领吐谷浑的原住民。
但这个政策遭到彻底的失败。
因为,尼洛周还没有达到吐谷浑故地时,竟然被他的部下杀死了。
慕容顺久居隋都大兴,远离吐谷浑故地,势单力薄,也不得民心,他已无力再西进统领吐谷浑余众。
可以想见,由隋朝册立的傀儡王,并不能让吐谷浑民众心服,他们降隋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在他们族内,还有强大的反隋力量,这需要更彻底的征服,隋朝才能顺利经营这片土地。
但终杨广一朝,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这种光荣,要留待以后的李唐王朝,他们将继写辉煌。
当吐谷浑事实上被灭亡后,杨广进行他此行的第二项任务。
那就是张掖之会。
这是裴矩的高光时刻,也成就了他的传奇。
裴矩在张掖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舞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