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 绚烂帝国我为首 重开天地有杨隋  隋唐天字七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杨坚的判断非常准确。

    他没有等待太久,一道赞同迁都的奏表,呈送到他的案前。

    当朝太师李穆锦上添花,他的这道表文代表了朝廷传统势力对迁都的认可。

    李穆在奏表中写道:“帝王所居,随时兴废,天道人事,理有存焉。……伏愿远顺天人,取决卜筮,时改都邑,光宅区夏。”

    支持迁都,可以给朝廷旧臣带来实质的利益,在新的都城中,他们都将取得,对应于他们身份和地位的广阔宅基地。

    这是一种按官阶分配肥瘦贫富土地的方案,是利益的再分配,显然更有利于在位者。

    杨坚心下大定,他看了李穆表文后说道:“天道聪明,已在征应;太师李穆,复抗此请,无不可矣。”

    于是,迁都一事,上下一心,板上钉钉。

    政策一定,立即开干。

    杨坚的新朝体现了极高的效率和令人惊讶的节俭。

    当朝宰相高颎虽然总领营造新都事宜,只不过挂一虚名而已,事关国家大计,需要高颎这个第一宰相直接挂帅,才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快速高效办事。

    但高颎比竟不是营造的专才,具体实务,规划指挥,全部归于一代建筑设计大师宇文恺。

    杨隋二代帝王,所有重大建筑基本都出自于宇文恺的手笔,如果建筑史上也有段位,那宇文恺足以排进史上前五大建筑大师之列。

    宇文恺差点成为杨坚刀下之魂。

    当年杨坚尽诛宇文一氏,宇文恺也在被诛杀的名单之列。

    幸亏其兄长宇文忻当时已成为杨坚的重臣和干将,加上他们一家,并不是宇文皇族的近亲,在宇文忻求情之下,才抢下一命。

    当日形势紧急,宇文忻让使者快马加鞭,勉强赶在行刑之前,赦其不死。

    宇文恺生来就是一个浊世佳公子。

    他家世代为武将,但宇文恺天资聪颖,在家族之内独树一帜,他从小博览书籍,一理通,百理皆通,各种奇技淫巧,无不精熟于心。

    他一直有重名于世,号为名家世公子。

    在隋朝新的都城大兴城的建造上,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大兴城,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建筑大师,也让后世高山仰止。

    新的都城,杨坚将它命名为“大兴城”。

    杨坚刚踏上仕途时,他的官名就是大兴郡公,从此他一步一个台阶,历经无数次惊涛骇浪,最终篡周立隋,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大兴”是个美好而浪漫的名字。

    一是寄托了杨坚怀旧的心态,同时也寄托他希望天下大治,天下大兴的美好愿望。

    大兴城从582年6月开始修建,到583年3月,杨坚就率领文武百官入驻新都,可谓神乎其神,速于其速。

    如果考虑其规模,大兴城是人类近代史以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建造的速度,就更加让人叹为观止了。

    大兴城南北长15里,东西长18里,面积84平方公里多,是明清时期北京城面积的1.5倍,其皇宫大兴城,则是紫禁城的5倍之大。

    这种规模的新都,能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即使新的都城也存在赶工的情况。

    大兴城体现出杨坚王朝的务实和节俭。

    新城的很多材料,都是直接拆卸原来长安城的旧居,原版移植。

    很难想象,作为帝国门面的太庙(杨氏祖宗庙宇),也是如此。

    当然,除了事实上的节俭和效率之外,也可能是杨坚迷信祖庙需要沾上历代王朝的龙气。

    唐时宰相姚崇曾说过:“(杨坚)太庙殿本是苻坚时所建造,杨坚创立新都,移宇文(北周)庙故殿,改造此庙”

    既然太庙都可以原材移植,那其余各处重要设施更可以依样画葫芦,这大大节省了工期。

    杨坚的新都每一处都体现出新朝的气象。

    这个气势恢宏的都城,创造了中国建造史上无数个被奉为标杆的设计理念。

    它彻底地体现了皇权的尊贵和至高无上,在建筑上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秩序。

    龙首山为大兴城内的宫城,高居城北,俯瞰全城,象征着皇帝统治百官,君临天下的气势和权威。

    龙首山下,紧挨宫城,依次排开政府的各级官署,这又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叫皇城。

    皇城之外,才是绵延平铺的平民居所。

    但就是在平民居所之中,一样区别尊卑高下,离皇城最近的都是达官贵戚,离皇城越远,越是平民所居之处。

    大兴城开创性地将政府办公和平民生活空间区别开来,并形成一种严格的制度设计,从高到低,从远到近,高下尊卑,秩序井然。

    杨坚一生,信奉风水,在大兴城的设计中,有无数个地方,巧妙地运用了风水之术。

    首先是龙首原上的六条高坡,大兴城副总监,也是实际的修建、设计者宇文恺,就认为其符合《周易》之六爻。

    “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而以上一寺一观,在隋唐就已成为京城著名的旅游景点,唐朝刘禹锡的玄都观丛诗,更为其增添了几许文情诗意。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句诗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玄都观庞大的面积和空间,而一直压道教一头的佛教寺院兴善寺,更可以想见其夸张的气势。

    事实上,杨坚这次的手笔过大,即使历经隋唐二代,在城南依然“东西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