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埋藏久远极限修复  我的系统不正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通过复杂修复手段,重焕新颜的青铜器的价值,无疑会巨大提升。
    从博物馆的角度考虑,只有修复完美的青铜器才更有展出、欣赏和研究价值。
    这些专家们就像武侠里的寂寞高手,身怀绝技又心若止水、静隐江湖。
    修复好一件青铜器,他们常会有短暂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但随着作品被拿走展出,再次坐在一件尘垢满身的青铜器面前时,巨大的失落和疲惫也是“油然而生”的。
    专注早就专业,任何人与青铜器相伴的37年,都能够有点收获吧?
    就像是陈文哲,他获得了别人三十七年的经验,到现在,一件青铜器拿过来,只远远扫上一眼,自己就可以辨识它的真假。
    简单的言语后,是眼光技艺的深邃,人与文物的交融已然天成。
    这已经是不用作弊手段,自然得来的大宗师级技能。
    当然,这些是大海市和京派的一些修复技术,这一次在这家仿古青铜器博物馆之中,陈文哲看到的却是南派的技术。
    特别是其中的青铜镜修复,陈文哲算是增加了技术的广度。
    因为他在其中的一件仿古青铜镜之上,看到了最顶级的修复技能。
    而这件仿制的碎裂青铜镜,还是一件熟悉的东西,因为陈文哲知道,他的珍品应该是藏在阳洛博物馆。
    1998年,阳洛博物馆在筹备“阳洛文物精华展“时,由市文物工作队调入一批铜镜。
    其中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镶金山字纹铜镜,造型与纹饰在当地极为罕见,颇具观赏与研究价值。
    但由于埋藏久远,该镜出土时已残为51片。
    其中最大残片长10厘米,宽5厘米。
    最小残片,仅长1厘米。
    由于残损严重,此镜已无法正常陈列,也严重影响了对它的研究及保管工作。
    为了使它的形体能够真实完整的重现,就要把它完整的修复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并真实的反映出它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对一件珍贵文物的修复,首先要对它的残片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全面判断。
    根据判断结果,制订出详细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要尽量考虑到文物修复过程中,每一步将会出现的情况。
    采取的方法,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和可靠的,不能对文物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更不可将文物作为实验品,来尝试一些没有完全安全保证的方法。
    此面铜镜的修复,就要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其破碎情况,及残片的现状,制订出了尊重客观事实。
    这样才能保证文物,在绝对安全的修复方案之下,修复成功。
    文物在修复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表体污迹的清洁。
    这面铜镜在残存的51块残片中,绝大多数都布满了土锈。
    而且铜质损毁、矿化现象严重,表面布满了较深龟裂纹。
    如果在处理时使用方法不当,残片就有再次断裂的危险。
    所以,在处理时要格外小心。
    清理时,首先以脱脂棉蘸95%乙醇,对土锈部位进行不间断浸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待松动后,再以手术刀轻轻的将它剔去,最后再用湿棉球轻拭干净。
    以此方法对每一块残片处理,处理中还要仔细观察每块残片是否感染了粉状锈。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器的“绝症“,它是青铜器中氯化物,在一定的湿度环境下,不停产生腐蚀后的产物。
    被它感染后的青铜器,腐蚀部位会不断的扩大和深入,直至整个器物穿孔、腐烂,最后酥解。
    其在青铜器表面,呈淡绿色疏松膨胀的粉未。
    仔细观察后,幸未发现此镜有任何感染迹象,接而可进行下一步的修复。
    对残片的清洁与检测后,就要把它初步的拼对起来。
    根据断口处的吻合性,及铜镜表面的纹饰,经在操做平台上仔细对接后,竟发现其中有六块残片不属此镜。
    而这六块残片,又拼出了另外一面铜镜的四分之一外廓。
    再经细心核对确认后,将这六块残片分出另做处理。
    而经确认后的此镜剩余的45块残片拼对后,它的初步特征也就显现出来。
    镜体残失约三分之一,作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围一周四“山“字纹饰,“山“字内外间饰20枚料珠,其中4枚料珠镶有金箔。
    掌握了它的初步形状后,就要把它的外貌仔细绘图。
    绘图的比例为1:1,这样可以根据残存纹饰,来正确推断出缺块处纹饰,并可确认每一块残片的准确位置。
    依此,就可以对它进行接合。
    镜的接合,一般使用两种方法。
    一种为焊接法,即我们现在通常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