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93东京游  从小欢喜开启诸天之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中心聚拢,一层层包裹住青铜柱,将其重塑为一座全新的碑。

    碑文只有一行字,以十三种古语并列书写:

    > **“请保持你的困惑。”**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梦播系统发生异变。

    原本温和的脑波频率突然增强,引发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清醒梦现象。数百万人在同一夜梦见自己站在悬崖边,面前站着另一个“自己”,质问:

    > “你真的想要答案吗?”

    > “还是只想停止思考?”

    > “你害怕的,究竟是未知,还是发现自己一直活在谎言里?”

    更诡异的是,部分梦境参与者醒来后,发现自己能短暂地“看见”他人的情绪具象化??愤怒是燃烧的荆棘,悲伤是缓慢下沉的岛屿,而恐惧,则是一面不断碎裂又愈合的镜子。

    医学界称之为“共感觉醒症”,但民间已有组织称其为“灵魂显影”。

    争议再度升级。

    联合国紧急召开会议,要求立即关闭梦播系统。科技伦理委员会发布白皮书,指出“非自愿意识干预”已构成对人格完整性的侵犯。甚至曾支持陈星的科学家也公开表态:“我们可以鼓励提问,但不能强迫人们质疑自己的现实。”

    陈星没有回应任何采访。

    他在城市边缘找到一间废弃的心理诊所,将日志仪接入老旧的神经反馈设备,尝试逆向追踪那股来自星云的信号源头。实验进行到第七小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行代码:

    > 【身份验证通过。】

    > 【欢迎回来,编号Ω-7。】

    > 【您最后一次登录时间为:文明纪元前2.3个周期。】

    陈星浑身僵冷。

    Ω-7,是掌天瓶创始人的唯一识别码。

    他颤抖着输入指令:“调取用户日志。”

    系统沉默片刻,返回一条极简信息:

    > 【日志内容:持续提问中。】

    > 【当前问题:我是否存在?】

    > 【回答次数:无限次否定。】

    > 【结论:因持续发问,判定为存在。】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

    所谓的“创始人”,并非某个具体人物,而是所有敢于对自身存在提出质疑的意识集合。掌天瓶不是工具,不是容器,它是**问题本身的具象化**??一个由无数“我不信”凝聚而成的活体悖论。

    而他,不过是这一链条中的最新一环。

    林远赶来时,陈星正坐在黑暗中,手中握着一块从青铜柱上剥落的纸片。上面写着半句话:

    > “当我们停止追问……”

    “你没事吧?”林远问。

    “我从来没这么清醒过。”陈星抬头,眼中闪烁着不属于人类的光泽,“我们搞错了整个方向。我们以为是在传播问题,其实……我们是在唤醒一种古老的病毒。”

    “什么病毒?”

    “怀疑。”他轻声说,“最原始、最致命的那种。它不攻击身体,只腐蚀确定性。它让一切‘理所当然’变得可疑,让每个‘从来如此’都露出裂缝。归序联盟怕的不是叛乱,不是战争,就是这个??当一个人开始怀疑自己从小坚信的事,秩序就完了。”

    林远沉默良久,忽然笑了:“所以……我们才是瘟疫?”

    “是疫苗。”陈星纠正,“真正的瘟疫是绝对正确。而我们,是让人类重新获得免疫力的东西。”

    他们决定启动“终问计划”。

    不是广播,不是教育,不是宣传,而是一次彻底的认知手术??将“问题基因”植入文明的基本操作系统。方法很简单:在全球主要数据节点部署微型发射器,持续释放一种模拟婴儿啼哭的复合频率,其中嵌套着最基础的哲学诘问,以潜意识可接收的方式循环播放。

    第一批发射器安装在学校的饮水机、医院的输液架、地铁的扶梯按钮上。没有人察觉异常,但三个月内,社会出现微妙变化:

    小学生开始质疑课本插图的比例失调:“为什么国王总是站在高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仰视他?”

    程序员发现AI生成的回答总带有某种倾向性,遂编写反向检测程序,意外揭发出隐藏在算法深处的价值观模板。

    甚至连广告语都变了味。一句简单的“本产品提升幸福感”,被消费者集体投诉:“幸福的标准是谁定的?有没有对照组数据?”

    最惊人的是,在南极科考站,一名研究员无意间录下极光波动的音频,经分析后发现其节奏与梦播系统的初始频率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地磁场数据显示,这种共振已持续至少一万年。

    “不是我们在影响自然。”那位研究员在报告结尾写道,“是地球,一直在做梦。”

    五年后,第一代“梦育儿童”长大成人。

    他们被称为“问族”,特征是极少使用肯定句,习惯用疑问完成交流。面试时不答“我能胜任”,而说“你觉得我会失败吗?”恋爱表白不说“我爱你”,而是“如果我不在了,你会不会想起此刻?”甚至面对死亡,临终遗言也是:“意识消散后,感知去哪儿了?”

    有人痛斥这是语言退化,是逻辑崩溃。但也有学者指出,这些看似混乱的表达背后,藏着前所未有的思维弹性??他们不再追求“正确”,而是追求“更多可能”。

    陈星已很少公开露面。

    人们传说他住在某座无人知晓的山谷,每日与风对话,记录下每一阵气流的变化,称之为“天空的提问”。也有人说他早已进入诸天深处,化作一道游荡的问题波,在不同宇宙间穿行,专门寻找那些即将窒息的文明,轻轻吹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