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康宗篇11 共治时代  汉世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p;
    改不了制,最终还是得按规矩来。一个都察使,都能引得满朝云动,各派相争,何况是尚书令这个帝国首相的位置。
    
    朝廷内部更是争得头破血流,基本各大派系都下场了,很多刘文澎甚至没多少印象的人都被举荐到他面前,比如河东转运使柴宗诲,这是英国公柴荣的幼子;关内道布政使高处让,这是安国公高怀德三子;西南巡检使赵昱,这是已故陕国公赵延进次子无一不是开国元勋、功臣勋贵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大汉帝国公卿勋贵的传承,已然出现一种趋势。二代继承者们,尚有一部分才干出众者,能在朝中当重职,享实权,继续巩固、延续着自父辈创下的功业与影响力。
    
    类似的人物,在过去的几十年,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并且很多人也的确成为帝国的中流砥柱,包括赵匡义在内的诸多宰辅大臣、将帅封疆,都是如此。
    
    而到了第三代,情况就逐渐发生变化了,那些承爵者,在朝中基本只担虚职,不掌实权,而代表家族出仕打拼,继续保持、提升权威与影响力的,则是其他没有继承权的子弟。
    
    这种趋势,在世祖开宝后期便已有体现,等到太宗时代,就已然很普遍了。这其中,未必没有两代先帝王的推动,保留勋贵后裔们福荫的同时,也在各大家族造成一定的分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举极大地保证了各大勋贵家族的根本利益,也使勋贵在帝国的政治生态中始终占据一个较重的利益,即便有世祖、太宗两代各种管理、约束、限制的政策办法,但他们对帝国的影响力实则是不减反增的。
    
    到了刘文澎的平康年代,勋贵们不仅在军队体系内部保持着堪称绝对的话语权,在文官系统内,也同样攻城略地,拿下了众多要职。而对这一个个突然冒头出来的尚书令“候选者”,刘文澎一时之间竟有些措手不及。
    
    至于朝廷内部,为尚书令之职,也是各施手段,局面之复杂,甚至到政事堂都无法组织廷议推选的地步,因为财政使李沆、吏部尚书刘继昌还有兵部尚书向德明都是尚书令的有力竞争者,并且,都被各自代表的政治派系所推举。
    
    甚至于,连驸马、侍帅杨延昭都被人推戴,只不过杨延昭很果断地拒绝了,甚至主动压制了那些“热心者”的声音。
    
    而此前有大量案例证明,面对这种纷繁复杂局面的时候,刘文澎既缺掌控能力,也缺乏处置能力。
    
    于是,不胜其烦的刘文澎做出了一个充满他个性,细思之下又并不让人意外的决定,他于平康四年秋九月二十六日下诏,以内阁大学士、王旦为尚书令,总理朝政。
    
    事实上,内外大臣们推举的那些人选,站在刘文澎的角度基本上是一个都不会认。首先排除的就是枢密院、兵部这两个军政系统,太平时代也不可能二衙长官成为“首相”。
    
    其次就是李沆,他既是三朝老臣,又是太宗遗命辅臣,刘文澎好不容易才把刘暧、张齐贤这两座山头熬走了,怎么可能又给自己找不自在,没把李沆也一道赶出朝堂,就是他克制了。
    
    而吏部尚书刘继昌也是同样的道理,他毕竟也是故徐简王刘承赟之子,宗室之后,论辈分刘文澎也得叫一声皇叔。费了多少心思与口水,方才把刘暧赶到南海封国,又怎么可能又把刘继昌给抬上来。
    
    至于其他人的考量,就更简单,他不熟悉
    
    思来想去,也就王旦合适了。首先他是三朝老臣,五十岁出头,年纪、资历、能力、名声都够用,其次他也算是勋贵之后,毕竟其父王祐乃是“开宝二十四臣”之一,即便是一份注水的榜单,那也是偌大帝国三十年时间内最顶级的一批人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太宗皇帝当年在立太子时,实际给刘文澎找了三位老师。太子太傅赵王刘昉垂垂老矣,也被逼得主动到邙山结庐守陵;太子少府王禹偁,已然作古,刘文澎身上至今还背着一个对师不公的薄凉骂名;剩下一个,就是太子宾客王旦了。
    
    有这么多合适的地方,刘文澎选择王旦,也就不奇怪了,而提拔其为尚书令的理由也是现成的,由其监修的《太宗实录》终于完本了,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也是大功德。
    
    而除了王旦之外,刘文澎又把湖广巡检使慕容德琛上调中枢,担任尚书左丞,拜相。此举,自然而然讨得了慕容太后的欢心,母子关系又恢复如初,事实上,从刘文澎把鲁王刘暧赶出中枢之后,母子俩之间就已经开始和好了。
    
    等到平康四年冬,大汉帝国新一届核心领导班子形成了:尚书令王旦、财政使李沆、吏部尚书刘继昌、都察使向敏中、枢密使李继隆、兵部尚书向德明、尚书左丞慕容德琛、尚书右丞寇准,还有刑部尚书徐士廉以及新晋的中书侍郎王钦若。
    
    比起平康初年,格局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少那种可以勉强压服众臣、领导全局的人物(赵王刘昉、鲁王刘暧、尚书令张齐贤)不存在了。
    
    帝国中枢也初步地形成了以皇帝刘文澎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大汉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